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的语言仅属于人类。关于语言与人类的关系以及语言的本质问题,历史记载有着千年以上的讨论。洪堡特指出,语言是讲话者产生语言和理解语言的能力,它存在于人脑里。索绪尔创立了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学说。乔姆斯基假设人类有语言习得机制。按照笔者的认识,洪堡特称之的能力虽然承认了先天性,但其概念内容或功能较为模糊;索绪尔的确发现了语言符号的本质,但并没有说明能指与所指之间靠什么联系;乔姆斯基的理论要比洪堡特进一步,可它宽泛到整个潜在语言的系统性生物遗传,也没有解释该机制运作的基础。基于笔者的这些认识和思辨,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向性机制。这是从生物学中引入的一个术语:原指生物(通常是植物)因外界坏境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弯曲或对刺激源做一定方向的运动。作为万千生物的一种并最终进化为最高级的动物,人类更具有这样的向性,只不过人类的这种向性突显在语言方面。人与动物的显著区别之一是人类独具意识和意向性,并通过语言过程及其形式表现出来。意识和意向性的表达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出现的、能够区别于人与其他动物的现象。它既是生物的又是心理的,其存在与进化使得人类的思考和表达成为可能。意向性,连接意识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一种对事物的关于和指向性。语言是人类表达自己的意向最简单、最便捷、也是最复杂的一种形式,它是人类意识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内在意向性所派生出来的派生意向性,因而也具有向性。正是在向性机制的作用下,语言才能够成为思维的外壳,成为思维表达与发展的基石。向性机制存在于语言的各个角落,从语言的区别性特征到词句的意义,到修辞手段,再到实际交流中的言外之意,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它既有其与生俱来的生物性,又有人类社会后天的社会性。本文通过回顾语言哲学与部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及思想,讨论语言中的向性机制及其局限性,揭示了语言从符号转换为意义的过程就是向性机制的导向过程。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讨论的内容,第二部分对向性机制进行了介绍,以及与意向性的区别——它比意向性更基础,意向性只是向性机制的外在表现形式。第三章回顾并评价了语言哲学及部分语言学研究成果。第四章及第五章主要讨论了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向性机制:从语言的区别性特征开始讨论,到语言形成发展、能指如何指向所指、词的产生、修辞的向性使用、意义是如何产生及发展的、词句本义和在实际中的运用,揭示了向性是语言意向性——意义产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的宗旨在于试图从人类自身寻找对语言本质的认识的另一视角,抛砖引玉,希冀找到更有说服力的论点与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