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治疗肩周炎常用透穴组合的局部解剖学形态观察以及针刺治疗肩周炎临床治疗效果的分析,初步探讨肩周炎透刺穴位毗邻结构的解剖学特点及透穴刺法治疗肩周炎的应用价值,从而确定透穴刺法与肩周炎治疗的相互关系。方法本课题分为实验研究与临床疗效分析两部分。其中,实验研究对象为透刺针深入透刺穴位后溪、合谷、内关、外关后所毗邻的局部解剖学结构,从而分析所选治疗肩周炎穴位的解剖学特点及与肩周炎发病的相互关系。实验研究取成人尸体标本30例,穴位定位后进行毫针透刺并对透刺区域进行局部断层解剖,通过测量的相关数据分析透刺针与透刺区域动脉、皮肤、神经的关系并探讨透穴刺法的针刺特点。临床研究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肩周炎患者60例,分为透刺组与单刺组。透刺组所取穴位:后溪透合谷,内关透外关,其余穴位均单刺;单刺组所取穴位:后溪、合谷、内关、外关以及其他穴位均单刺。两组均每日针刺1次,连续7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透刺组与单刺组的疼痛疗效、肩关节功能活动疗效等进行判定,从而确定透刺疗法具有提高临床疗效的实用价值。结果1.肩周炎透刺穴位毗邻结构的解剖学特点:(1)后溪透刺合谷:透刺针从后溪刺入至合谷穿出所经过的组织顺序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小指展肌——小指短屈肌——小指对掌肌——第1骨间背侧肌——拇收肌——合谷穴皮下组织。与该透刺区域关系密切的动脉主要有指掌侧总动脉、指尺掌侧动脉、掌浅弓、掌深弓、掌心动脉;神经主要有正中神经返支,尺神经深支,指掌侧总神经;肌肉主要有骨间掌侧肌、第1骨间背侧肌、拇收肌以及小指展肌、小指短屈肌、小指对掌肌。(2)内关透刺外关:透刺针从内关刺入至外关穿出,中间经过的组织有: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指浅屈肌——正中神经干及正中动脉尺侧——指深屈肌——旋前方肌——小指伸肌——指伸肌——外关穴皮下组织。与该透刺区域关系密切的神经有正中神经、骨间后神经与骨间前神经;动脉主要是骨间前动脉、骨间后动脉、正中动脉。肌肉有桡侧腕屈肌键、旋前方肌、掌长肌腱与指浅屈肌、指深屈肌。2.肩周炎透穴刺法的疗效分析:(1)根据肩关节综合疗效判定标准,透刺组共有病例30例,治愈20例,显效5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单刺组共有病例30例,治愈7例,显效9例,好转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得知,透刺组与单刺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具有显著差异(P=0.018,P<0.05),说明透刺组在临床疗效上优于单刺组。(2)根据肩关节疼痛疗效判定标准,对治疗后的透刺组与单刺组进行主观疼痛感觉评分(VAS评分)并进行比较。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透刺组30例肩周炎患者的疼痛评分为0.51±0.11,单刺组患者疼痛评分为1.10±0.30,透刺组疼痛评分低于单刺组,具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透刺组在疼痛减轻方面要明显好于单刺组。(3)根据肩关节功能活动疗效判定标准,对治疗后的透刺组与单刺组进行肩关节功能活动评分(Melle评分)并进行比较。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透刺组与单刺组肩关节各项功能(手臂外展程度、外旋程度、手到颈项活动程度、手到脊柱活动程度)评分比较,透刺组各项功能评分分别为:1.03±0.18、1.04±0.17、1.03±0.17、1.02±0.19,单刺组各项功能评分分别为:1.58±0.50、1.62±0.48、1.59±0.51、1.61±0.51,透刺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单刺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从而说明透刺组在肩关节活动的改善方面,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刺组。结论1.透刺针与后溪透刺合谷、内关透刺外关的透刺区域局部血管、神经等关系密切;2.肩周炎透穴刺法能够提高肩周炎的治疗效果:(1)与单刺组相比,透刺组治疗能够减轻肩周炎患者的疼痛;(2)与单刺组相比,透刺组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