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膜泡是细菌外膜向外膨出呈芽状,在形成独立成份后游离进入周围微环境的一种泡状膜结构,是许多G~-菌的一种适应性或功能性生物学特征,它在形成过程中包容并浓缩了许多细菌固有成份,膜泡有完整的包膜,可携带许多成份,而且其体积微小,可以到达细菌本身无能为力的区域;另外,膜泡作为细菌外膜的芽生体,在免疫学、毒理学上和细菌本身有类同之处,这些独特的生物学现象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并进行了广泛的探索。本研究提取了5株口腔厌氧菌的膜泡,并对膜泡的形成特点、生物学活性、酶动力学特征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比较分析,以期从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质水平探讨膜泡的结构和功能,为牙周病、尖周病和牙髓病的病因学研究提供全新的研究资料。 一、ECV、OMPC的提取和形态学分析 采用盐析、超滤、超速离心等方法提取并比较了5种口腔常见厌氧菌(Pg W50,Pg 381,PeATCC35406,PiATCC25261,Pm ATCC25845的ECV、OMPC,其外观性状较好,呈淡灰色,其中PgW50 OMPC的湿沉淀有一定粘度。ECV的提取率由高至低分别为Pg W50(19.84mg/l)、Pg381(18.75mg/l)、Pe(15.65mg/l)、Pm(9.60mg/l)、Pi(7.40mg/l);OMPC提取率分别为Pg W50(87.36mg/l)、Pg 381(72.56mg/l)、Pi(57.40mg/l)、Pm(41.28mg/l)、Pe(32.76mg/l)。在ECV的提取中,采用超滤和超离心法提取ECV的量要高于盐析法,实验表明营养条件不是细菌ECV形成的决定因素。 电镜观察表明:Pg ECV具有典型的外膜结构,有一层或二层(包括荚膜层结构),大小在30~200nm之间;Pe ECV大小较均一,一般在30~50nm之间,较小于Pg ECV;Pm、Pi ECV也与其外膜结构相似,但是形成量较少且细菌分解代谢出现较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