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愈加密切,因此在衡量一个国家的碳排放时不仅要看总碳排放量、历史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还要看转移碳排放量。自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中国一直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当双方在经贸取得巨大发展成果时,能源与环境问题愈加严峻,中国和东盟贸易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中国也承受着由东盟带来的“碳排放转移”压力。基于此,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模型讨论分析我国对东盟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应用LMDI分析不同驱动因素对我国和东盟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在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2012年以及2015年间,我国对东盟出口贸易碳排放总量达到160392.49万吨,我国对东盟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呈现不断递增的态势,从2002年的9857.2万吨一直增加到2015年的42145.25万吨,增加了32288.05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1.82%,可见增长的十分迅速。通过驱动效应的分析发现,总效应的贡献值在所有时间段内始终为正值,即总效应大体上助推碳排放的增长,主要原因在于规模效应的正向作用远远大于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国家从污染控制的角度调整优化对东盟的出口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参考,而且对于国家未来应对国际气候谈判、争取更多的碳排放权以及实现国家减排目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创新主要包括:第一,从出口贸易行业部门视角,将我国对东盟出口贸易碳排放测度作为研究对象,突破宏观层面和单一产业范畴的研究视角,对各个产品部门之间的碳排放以及驱动作用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从而判断出哪些产品部门的碳排放量较大,哪个影响因素对中国与东盟出口贸易碳排放的影响作用较大,从而可以更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减排政策;另外现有研究关于中国和东盟出口贸易碳排放问题鲜有涉及,这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第二,影响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有很多,国内外许多学者在考虑碳排放因素时多从能源角度着手,很少将碳排放强度纳入分析研究中,可是碳排放强度是影响碳排放量大小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将碳排放强度纳入研究中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在计算碳排放影响因素时把影响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从总量和分部门视角比较不同驱动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从而使得分析更为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