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带状绿地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更高效率的利用城市土地,美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了解带状绿地空间结构类型以及绿地周边环境对带状绿地发挥生态效益的影响能够更好的进行城市带状绿地的规划、设计、改造、管理。本研究市中州大道金水立交至郑汴路段两侧道路带状绿地为观测对象,探析不同绿地空间结构对温湿的的调节效应。在中州大道两侧带状绿地中根据带状绿地宽度、周边建筑环境、植物配置模式、空间类型等指标上的异同选取6段样地做为观测对象,于2014年9月—11月,平均每周一次在天气良好情况下从8:00—18:00对各样地及其对照点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测量,每个样地内均有乔灌草结合、草坪、硬化广场、乔木覆盖的广场四种结构的空间类型。对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带状绿地空间结构以及周边城市环境对其降温增湿作用的影响,提出带状绿地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主要结论如下:1、带状绿地具有显著的降温增湿效应,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其降温增湿作用为正午较强,早晚相对较弱,一般最大降温增湿效应在13:00时-15:00时出现。6个带状绿地观测样段相对于对照点日最高降温幅度为2.19℃-3.87℃,日最大增湿幅度6.95%-11.25%。带状绿地能够有效地缓和局部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剧烈变化和波动,其内部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极值出现时刻晚于对照点,且极值小于对照点极值。2、带状绿地中乔灌草、草坪、硬化广场、乔木广场4类空间整体降温增湿效应由大至小为:乔灌草>乔木广场>草坪>硬化广场,乔灌草类空间降温增湿作用最强,乔木广场类空间和草坪类空间降温增湿作用接近,硬化广场类空间温湿度效益最低。由此各类空间均能够提高人体舒适指数,营造更适合人活动的绿地空间。4类绿地空间最大降温幅度分别为:2.23℃、1.67℃、1.24℃、1.11℃,最大增湿幅度为:9.45%、6.45%、7.08%、2.89%。3、道路带状绿地所处的方位、旁侧土地绿化率情况和旁侧建筑的高度体量都会对带状绿地的温湿度变化产生显著影响。道路东侧带状绿地平均日最高气温高于道路西侧带状绿地气温,最低相对湿度低于西侧带状绿地。道路西侧带状绿地日最高气温出现时刻遭遇道路东侧带状绿地。旁侧土地绿化率较高的带状绿地的日最高气温低于旁侧土地绿化率较低的带状绿地。旁侧建筑群体为低层建筑的带状绿地升温速度和降温速度较快,日平均最高气温相对较高,而旁侧建筑群体为高层建筑的带状绿地气温上升速度和下降速度较慢,且日平均最高气温相对较低。城市带状绿地可以发挥显著的降温增湿作用,从其生态功能角度考虑应进一步增加绿地内部复合结构的绿地空间可以提高带状绿地绿量,进一步发挥其生态效益,将部分纯广场改造为乔木广场类型空间,可以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进一步提高绿地降温增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