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在CT三维重建后Hartel穿刺路径角度下与在C型臂引导下的临床疗效、术中穿刺情况及并发症。通过比较两种不同引导方式的手术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从而找到更合适的手术引导方式并建立卵圆孔外口在Hartel穿刺路径下的数据。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的4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患者术前行头颅核磁共振(MRI)检查排除占位性病变。告知相关风险后,患者自愿行介入治疗并签属手术同意书。采用入院顺序单双号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20名患者。A组、B组患者分别在CT三维重建、C型臂引导下行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入室后患者取卧位,连接监护仪给予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连续监测,建立静脉输液通路,给予阿托品0.5mg。A组患者进行CT头颅扫描并三维重建,旋转重建后颅骨,通过Hartel穿刺路径测量卵圆孔外口长短径及观察有无其他穿刺影响因素后设计穿刺路径。而B组用C型臂放射卵圆孔,观察卵圆孔位置,设计穿刺路径。局部皮肤消毒,铺无菌单。用1%利多卡因于下颌角3cm局麻,22G射频针自下颌角外侧3cm穿刺至同侧卵圆孔。分别用CT三维重建、C型臂确定射频针尖位于卵圆孔处,行感觉运动测试成功复制疼痛后,行连续射频70℃,120s,2次。拔除射频针,穿刺点贴无菌敷贴。术毕观察30min,送回病房。两组患者均于术前(T0)时、出院时(T1)及术后1年(T2)时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VAS差异及术后临床疗效。统计术中穿刺数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建立卵圆孔外口在Hartel穿刺路径下的数据。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A组患者术前VAS评分为8.85±1.04分,B组患者术前VAS评分为8.65±1.04分,术前(T0)时两组VAS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术后出院(T1)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A组患者术后出院时VAS评分为1.05±0.69分,B组患者术后出院时VAS评分为1.05±0.83分,术后出院(T1)时两组VAS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术后1年(T2)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A组患者术后术后1年(T2)时VAS评分为1.45±1.00分,B组患者术后1年(T2)时VAS评分为1.65±1.60分,术后1年(T2)时两组VAS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术中穿刺数比较A组患者术中第一针入孔率为90%,B组患者术中第一针入孔率为50%,A组患者第一针入孔率较B组患者第一针入孔率显著提高(P<0.05)。5、两组患者术中穿刺时间的比较A组患者术中穿刺所需时间为25.8±17.27秒;B组患者术中穿刺所需时间为42.3±25.71秒;两组术中穿刺时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A组的穿刺所需时间显著降低(P<0.05)。6、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A组仅出现2例术后头痛。B组患者3例表现为术后头痛,3例表现为面部肿胀,2例表现为咀嚼无力,1例表现为术后眩晕、耳鸣。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5%明显高于A组并发症发病率10%(P<0.05)。7、卵圆孔外口在Hartel穿刺路径下的数据A组患者重建后的颅骨经过旋转后在Hartel穿刺路径下最大限度暴露卵圆孔时,卵圆孔的长径为5.01±2.14mm,短径长度为3.1±2.10mm。结论:CT三维重建引导下行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RFT)与在C型臂引导下行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classical trigeminal neuralgia,CTN)均可明显降低疼痛程度。CT三维重建引导下行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RFT)在穿刺卵圆孔过程优于在C型臂引导下行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可以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