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i、Be、B丰度及其演化对核天体物理的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9Be的原初丰度是检验大爆炸原初核合成非均匀模型准确性的一个关键性参数;年轻恒星中9Be丰度的研究,和其它轻元素Li、B一起,可以作为恒星内部运作机制的探针,用于研究恒星的结构和演化。
无论是在大爆炸原初核合成环境还是恒星演化天体环境中,Li、Be、B的毁灭过程都主要是由质子引发的(p,α)反应道发生的,其相应的天体环境能量从~10keV(恒星核合成)到 ~100 keV(原初核合成)。这些能量远低于库仑位垒(通常在MeV量级),核反应只能通过隧道穿透效应发生,反应截面随能量降低呈近似指数下降。天体能区的反应截面通常利用随能量变化相对平缓的天体因子S(E)从较高能区的测量数据走势向低能端外推得到。然而,由于可能存在的阈下共振及低能核反应中电子屏蔽效应的影响,这种外推过程会引入较大不确定性。
为避免外推,近些年来,发展了许多间接方法,特洛伊木马方法就是其中之一,特别适于间接测量带电粒子两体反应在低能区的裸核截面。该方法建立在准自由反应机制基础上,在适当的运动学条件下,选取一个与两体反应密切相关的三体反应,其反应在库仑位垒之上发生,从而避免了库仑位垒对截面的抑制,电子屏蔽效应也可以忽略不计。借助于核反应理论,两体反应截面可以从三体反应数据中提取出来。
本论文工作中,特洛伊木马方法被用于间接测量9Be(p,α)6Li核反应——它是9Be燃烧过程的主要反应道之一。该反应借助于一个与之相匹配的三体反应d(9Be,α6Li)n来研究。其中,氘核作为“木马核”,它可以看作是由质子和中子两个结合得相对比较松散的体系构成的:d=(p+n)。在三体反应过程中,质子作为核反应的实际参与者,而中子作为两体反应p+9Beàα+6Li的旁观者。如果9Be束流能量高于库仑位垒,三体反应可以在库仑位垒之上顺利进行,9Be(p,α)6Li反应借助于三体反应在其核相互作用区域内发生,库仑位垒影响和电子屏蔽效应可以被忽略,裸核反应截面的间接测量成为可能。
本次d(9Be,α6Li)n实验是在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完成的。串列加速器提供的22.44MeV的 9Be 束流轰击 CD2靶,流强1-5nA,使用1.5mm左右宽线靶,靶厚约257 μg/cm2。没有直接的粒子鉴别,探测器放置于被称为“准自由角度对”的位置——准自由过程在这个区域占主要地位。两探测器的符合输出作为触发信号。为了获得较高的角度分辨率同时有较宽的角度覆盖范围,E探测器采用位置灵敏型探测器PSD。
在完成探测器的角度和能量刻度之后,按照特洛伊木马方法对准自由反应机制条件的要求,从E1-E2二维谱中,根据运动学计算定位,把d(9Be,α6Li)n核反应从靶中可能发生的其它反应中选取出来。利用三体反应运动学计算出Q值谱,谱中在Q=-0.1MeV附近有一个显著的峰,与理论的预期值符合得很好,这对探测器的能量刻度和角度刻度是一个有力的检验。运用运动学的方法进一步对事件进行挑选,从而完成本次实验的事件挑选。
根据特洛伊木马方法理论计算给出的两体反应与三体反应之间的截面关系,可以提取两体反应截面随能量的变化趋势。考虑穿透因子后,根据定义式进一步得到S(E)因子。初步结果重现了预期的~270keV的低能共振峰(相应于10B的E=6.87MeV, J=1- 能级),其峰值与直接数据相吻合。另外,低能端数据延伸出现了上升,初步认为是由于阈下共振(相应于10B的E=6.56MeV能级)的影响,进一步细致的结论需要更细致的分析并与直接测量数据相比较得出。应该指出的是,现在还是初步分析的阶段,进一步更为成熟的结果需要更细致的分析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