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城区景观生态网络构建与评价

来源 :江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ttuu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物栖息的重要港湾,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空间保障。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绿地逐渐被侵占或者破碎化,生境破碎化伴随而来的是生境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威胁,也是导致物种不断减少甚至灭绝的重要原因。恢复自然景观体系的整体性,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已成为将自然引入城市,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生态网络概念源于绿道研究。回顾了生态网络思想起源、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探讨了生态网络的含义、功能,构建原则和尺度等问题。分析了我国生态网络构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南昌市城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格局分析和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生态网络构建的实证研究。  首先,分析南昌市城区生态网络构建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确立南昌市城区生态网络构建的目标。然后在对南昌市城区2005年绿地系统现状和2020年绿地系统规划运用FRAGSTATS3.3软件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网络分析法,并结合南昌市城区赣江穿城而过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江两岸,南北双城”的生态网络构建方案。运用廊道长度、廊道密度和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和成本比等指数对提出的“一江两岸,南北双城”生态网络方案进行了评价,进而结合南昌市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图,提出了更生态,更合理的生态网络构建方案。对生态网络构建方案和2020年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景观水平上的格局对比,并为生态网络构建方案的实施提出了一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2020年南昌市绿地系统规划和2005年绿地系统现状相比,在斑块类型水平上,自然绿地和人工绿地的斑块密度上升,平均斑块面积增加。在景观水平上,斑块密度上升,平均斑块面积减少,反映出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加。在景观水平上多样性指数由0.45上升到0.59,欧式最近邻体距离由95.34m减少到46.18m,连接度指数从1.83提高到2.30,反映了景观在多样性和连接度方面的改善。(2)运用廊道长度、廊道密度和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和成本比等指数对本文所构建的生态网络方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昌北区和昌南区均拥有比较高的生态廊道密度,分表为0.81km/km2和0.90km/km2。昌北区和昌南区的网络结构指数均较高,昌北区的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和成本比均较昌南区低,表明昌南区生态网络连通性更强,但昌北区生态网络在经济上更可行。(3)生态网络构建方案和2020年绿地系统规划相比,斑块密度下降,平均斑块上升,欧式最近邻体距离由46.18m减少到40.13m,连接度指数由2.33提高到2.99,反映了生态网络构建方案在景观破碎度、景观连接性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4)对昌北区和昌南区生态网络构建方案进行景观格局分析比较,景观指数变化趋势相同,但变化幅度有所不同,昌南区斑块密度变化较昌北区明显,但其他指数变化幅度均小于昌北区。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中构建生态网络是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工具,而应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和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城市生态网络使得生态网络的构建更加条理,规划方案更加合理。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