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寒山形象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宋代的发展演变及其绘画表现的基本特征,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寒山形象进入绘画之后的形象诠释以及表现技巧技法的发展;二是为考察宋代禅门绘画中寒山形象得以建立的思想文化基础,突出形象内涵与禅宗发展之间的伴生关系。阐明寒山形象作为艺术象征与宋代文化的整体脉络之间的关系,在思想文化迁变的潮流中为“寒山”在绘画上寻找到合理的观察视角。引言部分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的现状与趋势、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以及研究方法四方面的内容进行说明。寒山形象跨越了文学和绘画两个领域,虽然本文主要以绘画中寒山形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但从形象的整体性出发,有必要谈及文学文本。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文献学、归纳与演绎、描述与解释、图像学以及思想史的方法,对寒山形象涉及艺术、文化、思想方面的内容逐一论证。第一章探讨构建寒山成为一个整体形象的历史文化资源,源自传说、具有宗教色彩典籍的记载和诗歌的传唱引发了关于寒山形象之想象,藉由这种想象逐步建立了非视觉性的寒山形象,并且讨论唐朝的“隐逸”之风在寒山形象之内涵塑造上的作用,而以此为基础,观察唐末五代绘画中参考罗汉画的脉络而逐步建立的视觉性寒山形象。第二章探讨寒山形象经由佛教化的塑造后,通过一系列灯史确立其禅宗形象的过程,以及寒山形象禅宗化的转变背后交织的文化因素与思想意涵,宋代禅门人物画脉络下寒山形象在绘画中表现,从石恪到梁楷的简笔系统与其他笔墨系统的对比,以关键性代表人物梁楷和法常的寒山形象创作为重点,整体讨论宋代围绕寒山形象的创作,关注禅的精神在人物画表现技法中的渗透。第三章针对构成寒山形象的重要符号进行文化意涵的分析,阐明“笑”“蓬发”“睡”等极具象征性的符号所关涉的寒山形象的时代性内涵,及其在文化与宗教思想上的诠释问题;符号表现在造型上的延续反映的宋代传统三教关系在文化艺术中的回荡,从而解释寒山形象的绘画造型的不一致问题以及艺术造型之象征与文化思想意涵的动态关系。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提供了文本与绘画结合着重探讨形象与文化内涵互为诠释的方式,为将来寒山形象以及类似研究提供一种综合有效的诠释思路,这种思路可以解决传统的绘画形象研究片面化、内涵空洞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