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保障社会和谐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劳动者的素质相对较低。农村劳动者素质偏低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阻碍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安徽省是我国中部典型的农业大省,2014年年末户籍人口6928.5万,常住人口为6082.9万,其中农村劳动力人口为3093.2万,占常住人口总数比重50.8%;而农村人均耕地面积约为1.81亩。面对人多地少的现实状况,要实现安徽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去,但是转移面临很多困难,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者素质问题。在劳动者素质的诸多构成要素中,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素质制约其对政策法律的认知和执行,文化素质影响劳动者转移的规模、速度和稳定,职业的经营管理素质影响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流向,身体素质影响劳动力转移的难易程度。所以,要实现安徽省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必须重视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农村劳动者素质及其作用的思想为理论基础,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选取了安徽省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调研,主要从农村劳动者的道德和法制素质、文化和科技素质、职业经营管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四个方面剖析探索了农村劳动者素质在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并据此提出了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思路:通过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农村劳动者正确培养思想素质;通过树立城乡教育公平理念和对农村劳动者实行教育倾斜,提高其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通过加强劳动者职业教育和拓展劳动者就业渠道,提高其职业素质;通过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和改善医疗环境来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从而促进安徽省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