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外贸易理论开始了一场全新改革,传统产业间的对外贸易理论的解释受到巨大挑战。产业内贸易指和传统的产业间贸易完全不同的贸易模式,首先产生于发达国家之中,而后拓展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在工业化程度高度发达的国家中,产业内贸易是全球对外贸易的主流,但是发展中的国家,尤其在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产业内贸易水平也逐步提升。国际贸易方式的变化和国家之间经济结构具有内部逻辑关系,能够反应出国家之间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态势及分工方式的演变,与此同时还能够反应国家之间产业结构和科学技术的差别。所以研究分析产业内贸易不仅国际贸易演进的一种必然趋势,对分析国际分工结构也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和日本地缘相近,经济贸易来往关系密切,尤其是90年代以后,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产品结构迅速升级,中日两国的贸易关系更加密切,贸易总额持续提高,两国之间的贸易方式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产业内贸易额在中国和日本的贸易额中占的比例显著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首先回归国内外有关产业内贸易理论和中日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文献,明确了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衡量方法和分类标准。接着介绍了中国和日本贸易发展的概况,然后以中日产业内贸易做为研究的对象,基于HS分类标准,通过测算G-L指数对中国和日本的产业内贸易总水平以及各个分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接着又从产品特征、贸易结构这两个方面对中日产业内贸易作了深入的分析,并由此得出中日双边产业内贸易仍然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的结论。通过实证回归分析研究得到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中日人均差异水平的扩大以及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都能促进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而中日市场开放度与中日产业内贸易水平负相关。最后从企业,政府和产业这三个层面对我国发展产业内贸易,优化对外贸易战略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