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脉经》为晋·王叔和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其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内经》、《难经》、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继承了汉魏以前的脉学成就,集其大成,同时还收载了多部早已失传的古代脉学著作,因此本书是中医古代脉学的结晶,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脉学专著。其对中医学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最大的贡献是:确立了二十四种脉象的名称及指感形象的标准,首开了脉象鉴别的先河。书中有近一半的文字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一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但对我国医学有深远的影响,而且还远传欧、亚、非洲许多国家,对世界医学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鉴于《脉经》在中医脉学及古医籍的保存上重要作用,对其内容进行学习与研究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因该书中的大多数内容是引自《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因而我们对《脉经》的引文研究主要体现在对《脉经》中《内经》的引文研究、《难经》的引文研究、《伤寒杂病论》的引文研究及其它著作的引文研究四个方面。通过对《脉经》中的引文研究,可以了解《脉经》的学术渊源,总结归纳其学术思想,剖析研究《脉经》所引用的条文与原著的异同,从而对《脉经》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作出客观评价;同时指导习医者继承和发扬《脉经》中的精华。本论文主要采取分析比较、归纳论证等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归纳《脉经》所引述的有关医学著作,查阅了关于《脉经》的大量文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脉经》内容进行剖析研究。1《脉经》中《内经》的引文研究《内经》为《素问》与《灵枢》的合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医学典籍。此书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汗代以前中医基本理论的最高学术成就,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王叔和撰《脉经》,大量引用了《内经》的原文,除个别的文字外,对《内经》脉学方面的论述几乎是照单全收。但《脉经》对《内经》有关脉学的论述不是简单地引录,而是在一定思想框架的指导下进行重编。而且,《脉经》中有关脏腑、经络辨证的理论,较之《内经》在内容上已大大丰富,形式上更趋系统完善。其对疾病分虚实、脏腑辨证,则更是一大进步。2《脉经》中《难经》的引文研究《难经》全书八十一难,是继《内经》之后又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它不但对脉学等内容做了独创性的阐述,而且对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等均做了多方面的发挥,阐发了《内经》等古代医籍的经旨并补充其不足,在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王叔和在撰写《脉经》时不仅引用了《难经》中很大一部分内容,而且《脉经》中的很多脉学理论都是在《难经》的基础上阐发的。如独取寸口脉法、阴阳脉法等脉学理论的阐发,皆与《难经》息息相关。同时对《难经》奇经学说及脏腑俞、募穴等内容做了颇多的补充和发挥。3《脉经》中《伤寒杂病论》的引文研究《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以系统叙述临床治疗为主的医学名著,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医学经典著作。书成之后因战乱频繁及印刷技术落后而流传不广且有窜乱,王叔和对其进行了首次整理。并在其随后撰写的《脉经》中收录了《伤寒杂病论》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伤寒杂病论》在宋朝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通过将《脉经》中收录的《伤寒杂病论》内容与现行《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做比较,可以窥测其原书的体例及具体内容以及总体结构。如《脉经》中收录的《伤寒论》是按汗吐下可与不可序列,而现行《伤寒论》是按三阴三阳序列;《脉经》中收录的《金匮要略》中删除了很多方名(据崔锡章统计共删除了四逆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栀子豉汤、干姜苓术汤、麻子仁丸、干草泻心汤、越婢加半夏汤、大青龙汤、赤小豆当归汤、瓜蒂散十一个方名)或只有方名而没有药物组成、剂量及服法。通过研究我们还可以看出《伤寒杂病论》被引用的部分在《脉经》中根据其编写的需要重新进行了编次。4《脉经》中关于其它著作的引文研究在《脉经》这部重要的医学著作中,不仅汇集了汉晋以前各家有关脉学的理论,并全面系统地加以阐述诸多现已不传于世的古佚医书,如《脉法讚》、《四时经》、《扁鹊脉法》、《扁鹊阴阳脉法》等,在文献研究以及古医籍辑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5《脉经》中其余条文的研究虽然《脉经》中大部分的内容是引用《内》、《难》、《伤寒论》等古医籍或一些古佚医书,但还有一部分内容,未找到其出处,关于这一点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这些内容是王叔和自撰文;另一种可能是这些内容引自它书,但现已不传于世。综上所述,《脉经》的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内经》、《难经》、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同时还收载了不少早已失传的古代脉学著作,对其内容进行学习与研究在继承中医脉学及古医籍的保存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脉经》引用了《内》、《难》、《伤寒杂病论》中重要的临床诊断内容,因此为后人校注以上著作及探讨其结构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所以对《脉经》的引文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