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重点关注了在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下,我国当前财政竞争体制对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职能的影响。首先,通过博弈理论模型分析了资本完全不流动(不存在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和资本自由流动(存在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两种假设下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下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竞争影响辖区环境公共物品供给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竞争影响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水平的两条路径:财政支出规模和财政支出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重点关注了在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下,我国当前财政竞争体制对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职能的影响。首先,通过博弈理论模型分析了资本完全不流动(不存在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和资本自由流动(存在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两种假设下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下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竞争影响辖区环境公共物品供给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竞争影响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水平的两条路径:财政支出规模和财政支出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两个重要假说:一是地方财政支出竞争越激烈,该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水平越差,环境污染越严重;二是经济增长绩效目标约束的压力加大会加剧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竞争,导致地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水平进一步恶化。为验证这两条假说,本文基于2004-2018年15年间276个地级市财政支出竞争指数和4744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下政府间财政支出竞争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本文采用“工业三废”排放量计算出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来衡量辖区环境污染治理水平,采用财政支出竞争指数来刻画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竞争强度,并将其与经济增长目标及其两个分解指标引入模型,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竞争给辖区污染治理带来了不利影响,并且经济增长目标约束的压力确实会通过加剧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竞争进而对辖区污染治理产生影响。然后,本文通过更换财政支出竞争指标的测度方式、更换环境污染治理水平指标的度量方式、剔除部分特殊样本的三种稳健性检验方式对结论的稳健性进行了检验。最后,本文还通过了分地区样本和分时间样本的检验,发现经济增长目标、财政支出竞争对地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在东、中、西和东北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在2013年前后存在时间上的显著差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自2013年开始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下调经济增长目标)。研究结论表明:第一、在中国式财政分权背景下,财政支出竞争会导致环境恶化,并且经济增长目标压力诱导的财政支出结构扭曲是这一影响的重要原因,在以GDP增长为核心的“标杆竞争”激励下,竞争加剧了地方政府注重基础设施等经济性支出而忽视环境保护支出的行为偏差,导致了辖区环境恶化;第二、经济增长目标设定的“层层加码”和“不合理”明显加剧了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支出竞争行为,这种加剧作用对地区污染治理带来了显著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污染治理视角的提出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竞争政策完善的相关建议,主要包括优化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的设置、促进地方政府间良性财政竞争、健全环境保护政绩考核的激励机制三方面。
其他文献
2014年全国人大修订的《预算法》将举债权下放到省级政府,此后,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不断规范,并划定各省的债务限额,避免债务规模过大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专项债资金立足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具有示范作用,从而能够带动社会投资,实现稳投资、促增长。当前,对于新增专项债限额的确定主要基于防控风险的思路,使得有限的债务资源容易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债务限额决定着地方政府的最大举债空间,由于新增专项债限额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的支柱产业。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问题”,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如期完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必须补齐“三农问题”的突出短板,加大中央和地方对“三农”投入的力度,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同时,要培育现代化龙头企业,以带动乡村发展、农民增收。在此政策背景下,各级政府通过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农业上市公司发展,
收入差距问题是国内外学者讨论研究、人民关注的重点话题,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导致我国较大的国民收入差距。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越来越多学者对城乡收入差距展开研究,包括城乡收入差距现状、测度、影响因素等。本文将财政分权和城市化引入同一体系,研究财政分权、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我国体制特殊,政治集权和经济分权同时存在。在“自上而下”的官僚管理模式下,地方官员主要由上级政府任命,主要考核
“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科技创新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提升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关键举措是鼓励企业创新,高新技术企业是企业创新的领头羊。国家通过政府补助等调控手段来引导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科技研发,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这也是世界各国采取的普遍举措。近年来,我国政府补贴的强度在稳步提高,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政府向企业发放的补贴金额排在很多
义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最基础、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财政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重点关注的焦点问题,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乃至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我国在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随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义务教育提供财政保障。然而,尽管我国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缓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广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因此,
“绿色发展”是国家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部署的主要方面,地方政府面临着兼顾环境保护和制造业壮大的任务。选取恰当的环境规制手段和适宜的环境规制强度,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考验着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本文选取地方环境规制手段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环境规制手段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效应,以期为地方政府优化环境规制,以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决策参考。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本文对国内外关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也称公私伙伴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以下简称PPP)是一种长期公私部门合作关系。基于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增长、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日趋严格、人口老龄化加速等现实问题,为保障公益性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供给,政府开始在公益性项目领域广泛运用PPP模式。在公益性项目领域规范的运用PPP模式可以减轻地方的财政压力。从地方
随着生态文明日益成为全社会最大共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各种有关水污染、雾霾污染等环境问题引致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产业安全等问题仍时有发生,并严重损害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与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2018年起施行的环境保护税法将我国原有的排污费制度真正落实于法,承载着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规模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既影响到宏观杠杆率,同时又可能会带来财政金融风险。如何依法健全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防范因之带来的风险,已成为我国顺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关键内容,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为解决这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