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生冲突是指师生之间由于价值观、目标、地位和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的直接的、公开的旨在遏止对方并满足自己的互动过程。高中阶段是学生个体身体发育和性成熟时期,这一时期同时也是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时期,探索自我同一性成为这个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生理迅速发育的同时,心理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这种身心发展的失衡,以及教师对这种发展变化的不适应,造成这一时期师生冲突会大量增加。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理论分析的方法,以安徽省东至县E中学为具体的案例研究对象,对高中师生冲突进行探讨。包括括师生关系满意度、师生的冲突观、师生的冲突水平、师生冲突的具体类型、师生处理冲突的策略、师生冲突的原因等,并作了两个案例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认为与老师发生冲突频率最高的是“老师处理问题不公平导致的师生冲突”比例为65.48%,其次是“教师的污辱性言词导致的师生冲突”比例为48.33%,第三是“老师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导致的师生冲突”比例为41.25%,第四是“教师处理学生违纪导致的师生冲突”比例为27.08%,第五是“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导致的师生冲突”比例为16.25%,认为“师生价值观的对立导致的师生冲突”比例最低为12.97%;教师认为与学生发生冲突比例最高的是“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导致的师生冲突”比例为66.67%,其次是“教师处理学生违纪导致的师生冲突”比例为53.03%,第三是“老师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导致的师生冲突”比例为51.52%,第四是“师生价值观的对立导致的师生冲突”比例为39.39%,第五是“老师处理问题不公平导致的师生冲突”比例为37.88%,排在最后的是“教师的污辱性言词导致的师生冲突”比例为21.21%。高中学生处理冲突的策略主要是“合作”、“回避”,其次采用“妥协”、“迁就”、最少采用的是“竞争”。教师处理冲突的策略也主要是“合作”、“回避”,其次采用“迁就”、“妥协”、最少采用也是“竞争”。教师与学生唯一不同的是“迁就”、“妥协”的顺序,即教师除了主要的反应方式外,最多采用的是“迁就”,而学生是“妥协”。高中师生冲突在师生双方存在多种差异,在学生方面主要有:男生更易与教师发生冲突;高二年级学生与教师发生冲突的倾向高于高一、高三学生;家庭越和睦,学生越不容易与教师发生冲突。在教师方面主要有:师生冲突主要集中在男教师与学生之间;教龄越长、职称越高,师生冲突水平越高;班主任老师与学生发生冲突的倾向高于非班主任老师;“副科”老师更容易与学生发生冲突。高中师生冲突来自学生的主要原因有:不守纪律;学习不好;个性强;有逆反心理;受社会不良环境影响;品德修养不够。来自教师的主要原因有:不了解学生;方法不当;教师脾气不好;尊重学生不够;能力素质不够。来自师生双方的原因主要有:师生交流不够;师生之间有对立情绪;观念不同;有代沟。依据研究结果对高中师生冲突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二是加强家校沟通、促进优化家庭环境。三是了解学生次级文化,尊重学生感受与尊严。四是畅通沟通渠道。五是根据冲突差异、加强分类指导。六是提高师生处理冲突的能力与技巧。七是“协调—冲突”平衡机制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