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活化及临床意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占国外新发淋巴瘤病例的30%,占中国新发淋巴瘤病例的40-50%。针对肿瘤信号通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DLBCL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并开发新的靶向治疗手段。我们研究了DLBCL病理标本中PI3K/AKT/mTOR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联系。在DLBCL细胞株中评估了利妥昔单独及联合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的抗肿瘤效果。共有73例患者的病理学组织标本受检,包括45例男性和28例女性,年龄分布为18-78岁(平均年龄50岁)。P-AKT阳性标本为40例(54.8%),p-p70S6K阳性标本为34例(46.6%),p-4E-BP1阳性标本为33例(45.2%)。p-AKT表达与临床疗效呈负相关。在CHOP治疗组中p-AKT阳性患者PFS和OS较p-AKT阴性患者低;R-CHOP组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DLBCL细胞中存在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p-AKT和p-mTOR及其下游主要效应蛋白p-p70S6K和p-4E-BP1的高表达。利妥昔联合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能增加对该通路的抑制作用。总之,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在DLBCL中异常活化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是预后的不良因素。PI3K/AKT/mTOR异常活化的患者疾病进展迅速,对治疗反应差,生存期短。利妥昔可下调PI3K/AKT/mTOR通路活性,减少该通路对疾病的不良影响。利妥昔联合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有望成为DLBCL新的靶向治疗手段。第二部分利妥昔联合everolimus靶向AKT/mTOR途径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前研究本研究评估了抗CD20单抗利妥昔联合mTOR特异性抑制剂everolimus的抗肿瘤效果。与利妥昔及everolimus单药相比,两药联合可更有效地抑制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协同抗肿瘤效应,能显著下调AKT、mTOR及下游效应分子。联合处理组肿瘤细胞发生明显G0/G1期阻滞,凋亡细胞比例增高。利妥昔可下调p-AKT表达,避免抑制mTOR引起的AKT负反馈性激活,从而进一步下调mTOR通路活性。利妥昔联合everolimus在动物模型上同样具有明显的协同抗肿瘤效应。本研究为临床采用利妥昔-everoliums联合方案治疗DLBCL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部分PI3K/mTOR双重抑制剂NVP-BEZ235靶向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体外研究目的:在体外水平研究新型PI3K/mTOR双重抑制剂NVP-BEZ235对弥漫大B细胞株的靶向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NVP-BEZ235对弥漫大B细胞株SUDHL-4和DB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法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靶蛋白、细胞周期/凋亡相关分子的变化。结果:NVP-BEZ235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弥漫大B细胞株SUDHL-4和DB的增殖;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并诱导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法显示NVP-BEZ235能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的活性,下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和抗凋亡蛋白,上调促凋亡蛋白。结论:PI3K/mTOR双重抑制剂NVP-BEZ235可在体外水平抑制弥漫大B细胞株SUDHL-4和DB的生长,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并诱导细胞凋亡,有望成为的DLBCL新的靶向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