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面对一国权力的急剧增长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霸权威胁,是国际政治中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到目前为止,对这一问题基本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理论观点。以沃尔兹为代表的均势理论作者认为,国家在面对他国的霸权企图时,必然奉行制衡政策,挫败其霸权图谋,恢复体系的均势。而以兰德尔·施韦勒为主要代表的学者则认为,当体系面临霸权威胁时,国家并非总是奉行制衡政策,相反追随才是最主要的行为反应。此外他们也涉及到国家在面临霸权威胁时,可能具有的其他一些行为反应。本文在上述理论争论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思索和历史审视,提出了第三种理论观点,指出当体系面临霸权威胁时,体系内的国家大致存在三种行为反应:制衡、追随以及不介入。从体系范围来看,追随以及不介入是典型的(typical)或占优的(dominant)政策选择,制衡行为虽然也会出现,但却少见得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背离”均势理论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具体情境中的国家不仅要受到无政府结构的压力,更受到诸多具体限定因素的影响,其中体系的极、国家间的权力对比、地理位置以及观念是最主要的限定因素。此外,无政府状态下制衡霸权所面临的集体行动难题以及囚徒困境问题又大大增加了制衡的成本。所有这一切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从体系范围来看,追随以及不介入成为国家面临霸权威胁时的主导行为反应,而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反霸常常低效甚至以失败而告终。本文选择的两个个案,主要是对上述的理论观点进行历史检验。通过对战国时期一百余年诸侯国间的称霸战争的历史考察,以及对拿破仑称霸战争的详细陈述,我们发现在面临霸权时,尽管制衡行为会发生,但从体系范围来看,更常见的战略选择却是不介入或追随。国家间权力对比的差异、地理位置的不同、对霸权威胁的不同认知以及在联合反霸问题上出现的集体行动难题与囚徒困境问题,是导致国家不愿选择制衡而转向不介入或追随的主要原因。冷战结束后,世界再次面临一个霸权国的威胁。对于国家在霸权威胁下行为反应及其行为根源的研究,无疑为我们如何应对新霸权威胁提供许多有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