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常合并出血和视网膜脱落,造成患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DR为微血管病变,其发生机理仍不十分清楚。目前多数研究认为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t, IR)是DM及其慢性并发症发病的基础。近年来研究发现,免疫和炎症机制在肌细胞的IR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前期的研究也发现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 (Cyclosporine A, CsA)可能通过减轻IR而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 STZ)诱导的DM大鼠的多器官免疫损伤起到保护作用。吡格列酮(Pioglitazone, Piog)属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hiazolidinediones, TZDs),传统认为其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y)机制对胰岛素有增敏作用而减轻IR,但还可能对免疫及炎症反应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不同干预剂量Piog对STZ诱导的DM大鼠视网膜和眼肌的作用,并与CsA的干预作用比较,了解Piog是否通过免疫调节机制,进而减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l, IGF-1)和白介素1β(Interlukin 1β, IL-1β)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来预防和控制DR的发生和发展,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Piog小剂量干预组(PiogL组)、Piog小剂量加INS干预组(PiogL+I组)、Piog大剂量干预组(PiogH组)、小剂量CsA干预组(CsA组)、小剂量CsA加INS干预组(Cs A+I组)、单纯INS干预组(INS组)、无干预组(DM组)和正常对照组(CON组)8组。除CON组外,其余均由STZ诱导造成DM模型。造模前及成模后每周检测大鼠体重,每月测定血糖,共饲养16周后处死。处死前留取血清和24h尿检测肝肾功能、血脂、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对各组大鼠视网膜和眼肌,分别采用HE染色观察大体病理学变化;MASSON染色观察有无纤维化改变;视网膜胰蛋白酶消化铺片HE染色观察血管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 IHC)和免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cence, IFC)观察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的异常沉积;IHC法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action, RT-PCR)检测IL-1β和IGF-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对各组间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1.Piog各干预组血脂、尿素氮、肌酐、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明显低于未干预组DM组,最接近正常组;2.未干预组DM大鼠视网膜有典型的病理改变,眼肌有萎缩变性,并出现轻度纤维化的表现,视网膜和眼肌均有大量的Ig沉积,以IgG最多,IL-1β、IGF-1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iog大剂量干预组大鼠的病理学与正常组接近,与CsA干预组相似,优于小剂量Piog干预组,也明显优于胰岛素组和未干预组DM组;3.Piog干预的DM大鼠视网膜和眼肌IgA、IgG和IgM的沉积均明显减少,尤其是在大剂量组,作用稍弱于CsA干预的两组;6. Piog干预的DM大鼠视网膜和眼肌,IL-1β、IGF-1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尤其是在大剂量组,作用稍弱于CsA干预的两组。结论:STZ诱导的DM大鼠存在视网膜和眼肌病变及免疫损伤。大剂量Piog与免疫抑制剂CsA的作用相似,对DM大鼠的视网膜和眼肌的免疫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是通过免疫调节机制,减少细胞表面Ig沉积,使INS能与其受体有效结合,从而减轻IR,影响IL-1β、IGF-1等炎性因子在各损伤器官的表达和活性,从而减轻视网膜的炎症反应,使其病理学形态和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达到其免疫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