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西地区位居丝绸之路要冲,汉传佛教经此而传入我国,该地区佛教信仰历史悠久,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藏传佛教兴于河西始于唐吐蕃统治该地区之时,进一步发展于元明清之际,因此该地佛教信仰是显密并存。但随着丝绸之路地位的不断下降,汉传佛教在该地区开始不断衰落,而藏传佛教由于其蒙藏等民族的全民信仰,却依然保持了平稳发展。然整体而言,河西佛教呈衰落局面。特别是民国时期,在全国佛教呈现衰落的大背景下,这种局面更加严重,主要表现在:寺院破败,缺乏维护且数量减少;僧伽人数减少、素质降低;封建会道门假借佛教所进行的活动,对佛教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历史上河西佛教寺院众多,香火旺盛,民国时这些寺院大都已渐没落。这些情况在清末、民国及新中国建立后所修河西各县地方志中有迹可循,三者一脉相承,由此亦可了解河西佛教衰落对寺院所造成的影响。除寺院的衰败,河西佛教界中缺乏一位得力的领导者也是其衰落的原因之一。心道是民国时期对河西乃至整个西北佛教影响较大的僧人。他曾在河西地区弘法传教,广收弟子,并在河西各县创建佛教会、居士林及融合显密的法幢宗,对河西佛教的整合、革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河西地区的蒙、藏等少数民族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边疆稳定,在该地分封了众多少数民族土司,这些土司在其辖域内积极推行藏传佛教,通过掌握当地政教权力,实现对其管辖区域的统治,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永登鲁土司家族。民国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改土归流、完善基层政权建设,逐步剥离土司的行政权力,这对土司家族统治下的藏传佛教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佛教面临严重挑战。佛教界认为佛教必须做出改变,由出世转向入世,走世俗化道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河西佛教在改革发展中开始注意世俗化问题,积极入世,参与社会建设,如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踊跃捐款、捐物,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佛教在民众心目中,不问世事的消极印象。民国时期,河西地区的佛教虽已衰落,昔日辉煌亦难以再现,但其仍在这样的环境下艰难发展,并为后来向现代佛教过渡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