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数学表征和视觉化表征在科学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科学哲学界对于两者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在认知历史分析的进路上,依据科学心理学家Ryan D.Tweney和David C.Gooding关于科学的数学表征和视觉化思维的研究成果,考察、讨论科学中数学表征的视觉化运用。按照本文的分析论述,这两位心理学家的现有工作表明了,首先,数学在科学中的重要认知角色是其表征功能,而不是外在于科学观念的、仅限于数值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表征和视觉化表征在科学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科学哲学界对于两者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在认知历史分析的进路上,依据科学心理学家Ryan D.Tweney和David C.Gooding关于科学的数学表征和视觉化思维的研究成果,考察、讨论科学中数学表征的视觉化运用。按照本文的分析论述,这两位心理学家的现有工作表明了,首先,数学在科学中的重要认知角色是其表征功能,而不是外在于科学观念的、仅限于数值的精确化表示、计算、推导、证明和形式化表述的辅助性工具。其次,就支持数学表征的认知操作活动而言,数学表征活动常常关联到多形式的感觉运动表征,尤其是可视化表征。再次,数学表征能力以及创造和操作可视化表征的能力是科学家的技能,是从事专门科学领域研究的能力,与一定学科的专家知识有密切关系。Tweney对“场”概念的历史案例分析很好地表明了法拉第和麦克斯韦都用数学来理解和表征关于电磁场的“物理直觉”,他们的数学表征活动都涉及可视化的认知操作,而他们在数学表征上的差异则根源于二者习得的数学技能。Gooding为说明科学的视觉化思维而提出的“模式—结构—过程”(PSP)模型揭示了科学中可视化表征运用的若干重要特征,表明了从纯粹图像到可视化表征的认知操作是在两个重要的科学目的(理解和交流)的驱动下发生的,可视化表征的操作活动变化则是依据相应于科学发现、评价和交流等过程的、具体的和变化着的各种认知需要而展示为构建和验证各种模式表征、结构模型和过程模型。因此,就科学中数学表征的视觉化运用而言,第一,数学表征辅助可视化过程,有助于扩展视觉表征的范围;第二,数学表征的视觉化运用有助于科学的理论建模活动,支持基于图像的推理和基于模型的推理。
其他文献
论文的主旨在于,以阿多诺为中心分析其批判理论克服虚无主义的可能性契机。作者首先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澄清工作:首先,文章关注的问题域是虚无主义问题。关于虚无主义的探讨并不仅是学术行话的表述,它更是现代人的切身之痛。其次,文章所论及的虚无主义严格属于现代虚无主义,它有明确的内涵和语境。虚无主义之“无”意指普遍生命意义之无,它是现代主体性自我确证过程中所导致的意义根基的丧失。它主要包括道德—价值论形式上的
雷蒙德·威廉斯是英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和社会主义思想家。国内外对威廉斯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文化理论方面,忽视了系统、深入研究其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深刻意义。威廉斯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形势格外复杂,积极发展广大工人阶级和普通大众的共同文化,反对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主义文化的“霸权地位”,努力争取公共领域大众文化的“领导权”,是在新形势下反对资本主义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可行
长期以来,中国哲学思想的研究和经典的翻译,受到了以西方哲学范畴和问题框架为依据的研究范式的无情裁剪,在西方普适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哲学的误读致使西方学界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安乐哲作为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哲学颇有影响的人物,一直致力于通过中西哲学比较的研究和中国哲学经典的翻译,向西方哲学界论证和宣传中国哲学的丰富思想和深刻内涵,纠正西方学界对中国哲学的误读。 本论文从三个方面对安
本文主要关注撒路斯特的第一部政治纪事作品《喀提林阴谋》,分析这部作品的谋篇布局以及人物演说的修辞。本文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尝试理解撒路斯特笔下灵魂德性与政治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撒路斯特的意图。 导言部分先介绍“喀提林阴谋”的情况,接下来介绍撒路斯特的生平以及他的写作特色。在回溯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后,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问题。“德性”是撒路斯特作品关注的核心问题。 接下来论文将分成四章来分析《
当自主原则成为生命伦理学的四大原则之一,并为首要原则时,引起了生命伦理学界的非议与质疑。且不考虑生命伦理学中的这四大原则之间的张力,就以“自主”这个概念而言,是模糊与歧义的,更无需遑论“自主”充满着西方文化的主导和某种社会预设。因此,自主原则在中国医疗实践中的践行将面临何种困境既是意料之中,也是难以预知的。 本文以成年患者的自主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梳理自主原则的发展背景,发现自主原则之所以成为
在《庄子》一书中,有众多说鱼之处,如开篇之鲲、涸辙之鲋、泉涸之鱼以及濠梁之鱼等等,这些鱼的意象贯穿全书,也使《庄子》所蕴含的审美意象与艺术精神更为容易地被人们所观照及领悟。本论文将《庄子》一书作为庄子所“创作”的艺术品——“文本(text)”,也即一个面前现成的“审美对象”进行分析及欣赏。同时主要将庄子所“谱绘”的与鱼相关意象作为中心,解析其审美意象的生成与实现的途径,并讨论其对后世审美意象的影响
邓以蛰(1892-1973)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邓以蛰、宗白华二先生各自驰名于北方与南方文坛,但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很长时间以来,在中国美学和艺术史研究中,少有提及邓以蛰这个名字。对邓以蛰美学思想的重新发现和研究,是要结合中西思想比较的语境,发掘邓以蛰思想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书画研究是邓以蛰美学思想的重要一环,本研究将探讨邓以蛰的书画美学理论,不以时期作为划分,而以问
伴随西学东渐,中国古代逻辑被发现,且中西逻辑比较成为主要研究方法。这一研究方法的主旨在于:以西方逻辑学为标准解读和衡量中国古代逻辑,其代表人物有梁启超、章太炎、胡适等人。随着历史的发展,到20世纪40、50年代学术界出现了对这一研究方法的反思。杜国庠作为这一时代的代表也对这一研究方法展开批评,提出了“以墨家逻辑还诸墨家逻辑”的研究方法。本文以杜国庠的先秦逻辑思想研究为个例,分析在这一研究方法下所取
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传播谱系中,卢梭以及Du Contrat Social在中国知识界占有独特的地位。笔者希望通过对卢梭法文原版Du Contrat Social、中江兆民版的《民约译解》以及马君武版的《足本卢骚民约论》进行相对精细的比较阅读,最终指向思想史的问题研究,即Du Contrat Social在西学东渐中的流变。笔者主要将从分析思想体系入手,摘出其中的单元观念(unit-ideas)
本文试图从认知科学的角度,采用语义网的方式,建立一种跨文化交流中可以使用的模型。这种交流模型甚至不以命题陈述为基本单位,而是一个以意向和表征的储存和使用为基础的概念的网络结构。 论文第一部分对本文采用的文化和意义概念进行定义。文化采用的是Geertz(1973)的定义方式,说明文化是可以历史性地传递下去的、嵌在符号中的意义模式。 第二部分首先说明语义网是一种用图形的方式来表征知识的模式,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