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目前处于运输化初期,采取的是供给导向型发展模式,在交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由于人、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交通环境等诸要素的不协调,出现了交通普遍拥堵、环境污染严重、安全事故高发、交通发展不均衡等许多问题,形成了交通与人、交通与社会、交通行业内部、交通与自然的不和谐。本文围绕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和谐交通体系构建展开研究。和谐交通体系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本文研究范围是中观层次的以道路交通为主的和谐交通体系的构建问题。研究内容包括六个方面,通过研究,初步构建起我国和谐交通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在和谐交通体系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面,我国交通问题集中表现为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交通事故和污染问题凸现、农村交通总体落后、区域交通发展不均衡等。城市交通普遍拥堵的原因为;城镇化水平不断加速,城市机动化需求集中释放,交通设施改善不能满足交通增长需求。交通事故和污染问题凸现的原因为;交通法制和安全意识差,交通规划水平不高,交通出行结构不合理。农村交通总体水平落后的原因为;农村经济条件差,农村交通投融资渠道不多,农村交通管理体制不完善。区域交通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为;不同区域交通区位和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各地综合交通发展水平不同步,交通政策与管理体制存在制约。在和谐交通体系形成机理方面,从政治学的视角看,社会经过“霍布斯丛林”和“牧童经济”等发展道路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在《马丘比丘宪章》等理论指导下,适应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形成和谐交通的政治机理。从经济学的视角看,交通具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两重特性,加强交通竞争性的管制,利用“科斯定理”促使交通外部性的内化,避免交通“共有地悲剧”和政府失灵,是形成和谐交通的经济机理。从管理学的视角看,强调团体理性,消除交通“囚徒困境”下的纳什均衡,促进合作博弈的实现,是形成和谐交通的管理机理。在和谐交通体系的双层进化博弈方面,交通双层博弈即政府——交通管理部门——交通出行者相互间形成合作博弈,博弈出行者在有限理性支配下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交通管理者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在宏观博弈层次上要满足政府提出的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微观博弈层次上满足机动交通出行者的需求,协调机动交通出行者与非机动交通出行者之间的博弈,以达到进化稳定均衡。实现交通双层博弈的均衡,要治理交通违法者“复制动态”效应、交通管理部门内部化以及政府交通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缺失,加强交通法制化、推进交通信息化、增加公共交通产品的供给。在和谐交通体系发展模式选择方面;公共交通优先、大力发展水运、积极建设综合交通是和谐交通体系发展模式选择。和谐交通体系构成要素包括实体要素和精神要素两个方面,公共交通价值取向是公平共享,公共交通的发展目标是人民满意,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策略包括;树立系统化的公共交通规划理念,采取积极扶植的公共交通政策,建立相互协调的管理体制,树立“群众交通观”,确立常规公交在公共交通体系中的主体地位,适度发展BRT系统。在和谐交通体系实现的路径方面,和谐交通体系建设的关键路径是实施以人为本的交通,促进绿色交通建设,推动交通一体化进程。实施以人为本的交通,首先要确立“人权”高于“车权”的交通原则,实行“优者危险负担”原则。绿化美化交通景观环境,采取TND和TOD结合的开发模式,避免城市按CSD模式扩张带来“潮汐式”集中交通流,实施TDM来求解“当斯定理”悖论。促进绿色交通建设要反思交通中的人类中心主义,防止假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制定鼓励节约型交通发展的政策,积极发展“步行或自行车+公交”出行模式,反对”P&R”。推动交通一体化主要包括综合运输一体化、城市交通一体化、城乡交通一体化三个方面,按“点—轴”发展模型优化泛区域经济布局,建立区域和次区域政府协同机制,大力发展和应用ETC、VICS等ITS技术。在和谐交通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方面,和谐交通体系评价的目的是促进交通与人的和谐、促进交通与经济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和谐交通建设提供努力方向。确定评价指标的原则是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指标体系包括交通公平、交通法治、交通效率、交通安全、交通环境、交通文化等6项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评价方法包括SPSS、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