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持续牵引器在预防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后桡骨短缩的作用,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骨科急诊、门诊及住院部符合纳入标准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经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试验组在手法整复及小夹板外固定后佩戴持续牵引器给骨折断端以持续牵引,直至外固定拆除;对照组则单纯手法整复及小夹板外固定,不使用持续牵引器进行牵引;两组均测量并记录骨折整复后及骨折临床愈合时患者患肢的桡骨高度、桡骨掌倾角、桡骨尺偏角;观察、测量并记录患者于骨折整复当天、整复后第3天、第1-6周每周的疼痛VAS评分、患肢腕横纹肿胀度、患肢掌横纹肿胀度;计算并记录患者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评估并记录患者在骨折整复后第12周患肢的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及等级;然后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持续牵引器预防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后桡骨短缩的临床疗效。成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病例40例,其中男10例,女30例,中途脱落4例(男2例,女2例),完整参与课题研究的病例为36例,其中男8例,女28例。分为试验组19例,对照组17例。2.持续牵引器预防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后桡骨短缩的作用:①两组骨折临床愈合时的桡骨高度均值均小于骨折整复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在骨折整复后,两组的桡骨高度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骨折临床愈合时,试验组的桡骨高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③试验组的桡骨高度丢失值显著小于对照组的(P<0.05)3.持续牵引器的使用对尺偏角的影响:在骨折整复后,两组的尺偏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临床愈合时,试验组的尺偏角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在本次研究中,使用了持续牵引器的试验组尺偏角丢失程度小于没有使用持续牵引器的对照组。4.持续牵引器的使用对掌倾角的影响:在骨折整复后及骨折临床愈合时,两组的掌倾角无明显差异,P>0.05。5.持续牵引器对患肢疼痛VAS评分的影响:两组间的疼痛VAS评分在骨折整复前,骨折整复后第3天、第1-6周这8个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整个骨折临床愈合过程中,两组间的疼痛VAS评分变化趋势没有显著性差异。6.持续牵引器对患肢肿胀度的影响:在骨折整复后第3天、第1周这两个时间节点,试验组的腕横纹肿胀度、掌横纹肿胀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在骨折整复前、骨折整复后第2-6周这6个时间节点,两组间的腕横纹肿胀度、掌横纹肿胀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骨折临床愈合的整个过程中,两组的腕横纹肿胀度及掌横纹肿胀度变化趋势无显著性差异,P>0.05。7.持续牵引器对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的影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分别为5.84±0.83周和6.41±0.62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8.持续牵引器对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的影响:骨折整复后第12周患肢的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58±3.49和7.18±5.77,两组间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骨折整复后第12周患肢的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等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9.安全性评价:试验组出现1例腕背部水泡,考虑为持续牵引器腕部固定带与皮肤摩擦所致,经过处理可消失,该例患者未因此导致严重后果,经处理后该例患者可继续参与课题研究。结论:桡骨远端骨折经手法复位及小夹板外固定后,使用持续牵引器进行持续牵引不能阻止桡骨短缩的发生,但是持续牵引器的使用可安全并有效地减轻桡骨远端骨折在临床愈合过程中桡骨短缩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