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杂多种氧化物的二氧化锡电极的制备与其性能的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illusions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氧化锡电极是玻璃电熔炉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玻璃电熔技术的发展,对二氧化锡电极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氧化锡是一种n型半导体,具有耐高温、耐侵蚀、高温导电性优良等特点,因此,几乎可以用于所有玻璃品种的熔制。但目前国内二氧化锡电极生产商极少,且产品偏中低档,高品质电极主要依赖进口,研究国产化的高性能二氧化锡电极成为当务之急。二氧化锡被广泛运用于气敏陶瓷、压敏陶瓷和薄膜等,但都针对性的研究其电学性能,而二氧化锡作为电极,对其性能要求更高,需要电学性能和烧结性能俱佳,在本文如何提高其电学性能和烧结性能将被详细介绍。本文从粉体制备、成型工艺与烧结工艺等方面做了细致研究,阐述了一种制备二氧化锡电极的新颖工艺。运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混合掺杂的二氧化锡原料,并且原料的粒径达到纳米级。由于纳米粉体的烧结活性,可以改善二氧化锡的烧结性能。直接制得混合掺杂的二氧化锡原料,不仅简化了工艺过程,还有效地降低二氧化锡中的有害杂质。本文采用共沉淀法分别制备了ZnO、Sb2O3、CeO2、MnO2掺杂SnO2粉体和各氧化物混合掺杂的SnO2粉体,通过X-射线衍射表征SnO2晶型和强度,并根据Scherrer公式计算粉体的平均粒径为25nm。从XRD结果看出,掺杂未改变SnO2的晶型,并证明随ZnO、CeO2含量的提高能促进SnO2的结晶,而随Sb2O3含量的提高抑制了SnO2的结晶。通过TEM观测到SnO2粉体颗粒近似球形,随着煅烧温度升高,颗粒粒径增大,且易团聚。本文研究了制备过程中添加剂的含量、成型压力和烧结温度对电极电阻率的影响情况,探讨了ZnO、Sb2O3、CeO2的掺杂导电机理,证明了Sb2O3掺杂对提高SnO2电极的电学性能效果显著,并确定了Sb2O3与CeO2的最佳比例为4:1。由于制备的实验样品较小,采用常压成型,并对比不同压力成型时样品的电阻率值,发现最佳成型压力为30MPa。烧结温度对电阻率的影响十分显著,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其电阻率下降。本文还研究了ZnO添加剂的合理掺杂量对二氧化锡电极烧结性能的影响。探讨了采用不同的烧结工艺,通过扫描电镜表征、体积密度测定和电阻率测定,分析了ZnO添加剂含量从0-10wt%时对SnO2电极烧结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掺杂1wt%-3wt%的ZnO可以促进了电极的烧结致密化,同时对电极的常温电阻的降低有明显作用,但是掺杂量超过5wt%时,有大量ZnSnO3生成,它阻碍了晶粒的生长,并造成大量空隙,不利于电极烧结致密化,因此应该掺杂合理的ZnO才能得到最佳性能的SnO2电极。另外,本文还研究了掺杂多种氧化物对二氧化锡电极烧结性能的影响。探讨了采用不同的烧结工艺,通过扫描电镜表征和体积密度测定,分析了复合掺杂ZnO、MnO2、CeO2和Sb2O3对电极烧结性能的影响,制定合理的烧结制度,样品的致密度最好能达到95%。实验表明:复合掺杂ZnO、MnO2、CeO2、Sb2O3既能降低SnO2电极的电阻率,又提高了电极的体积密度,与国产SnO2电极相比,体积密度提高了3.1%,维氏硬度增强了13.9%,韧性增加了17.0%。
其他文献
我国自1999年推出退耕还草政策以来,至今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系统功能得以改善,土壤植被得以恢复,同时减少了碳氮元素的流失。本研究从土壤-大气N2O和NO交换通量角度出发,评估退耕
本论文选取珠江广州河段(雅岗至琶洲大桥)作为研究区域,布设10个柱状采样点,同步采集上覆水、间隙水和沉积物样品。采用标准测试程序(SMT法)分析其中磷的赋存形态、各形态磷的
随着汽车、航空航天工业的高速发展,对铝基复合材料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铝基复合材料的增强方式主要有颗粒、晶须、长纤维增强等几种。本文针对现有体系中的某些缺陷,查
三氧化钨以其特殊的物化性质和在酸性溶液中稳定性高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优良的燃料电池催化剂载体。Pt/WO3对甲醇和甲酸等有机小分子都表现出很好的电催化氧化活性。而WO3用作为载体时,由于自身的导电性能较差和比表面积较小使得其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中不能广泛的应用。本文从增大WO3比表面积和导电性能出发,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降低催化剂的成本。分别采用喷雾干燥法、水热法、原位还原法成功制备了三种不同形貌和结
学位
伴随着微纳米科技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制备技术的不断完善成熟,以纳米材料为基础的新型量子器件的组装已经成为纳米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之一。但当物质的尺寸在纳米尺度内
产业生态学是人类在经济、文化和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有目的、合理的去探索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产业生态学要求不是孤立的而是协调的看待产业系统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