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地区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扭转城乡二元结构和缩小城乡差异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目前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严重缺失、设施空间组织不合理导致的效率低下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本文选题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空间问题入手,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组织的内在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为主线,从历史发展、设施空间组织特征和差异、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和实施决策层面进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组织研究。
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
本文从空间结构理论和公共服务设施区位理论出发,提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问题的核心是公平和效率的平衡。之后从制度变迁角度探讨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历史发展和面临的困境。进而通过对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经验的探讨,分析了当前国际上实施的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视野中的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认为当前应该逐步采用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团体共同参与供给的方式;在时机成熟时,可在确保低收入人群平等享用的基础上,在部分服务领域进行合同转包的市场化形式。
文章认为我国各类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组织的区域差异存在以下特征:从设施类型角度看,农村医疗卫生、教育、广播电视和社会保障设施配置水平高于文体设施(除广播电视外);从空间角度看,设施的配置水平从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逐渐降低,从平原到山区逐渐降低,随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实力的降低而降低。在此基础上,针对部分设施不同于总体格局的特殊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源于政策制度、人口分布、村镇空间格局以及上下级设施所提供服务的关系等因素影响。
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在整体上呈现出纵向等级结构;但由于发展不平衡,在现阶段也出现了同级设施和跨级设施之间的横向联系,因此,部分设施在近期呈现出一定的网络状特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在空间上的整体形态存在随着供给方式、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城镇化趋势和行政建制变化而改变的规律。
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在空间组织的内在机制与营利性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差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的差异、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在动态化和竞争合作下的发展特征相关。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公平与效率等问题在空间上都可以归结为规模和距离的关系。根据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地域格局和空间组织变化的规律,其空间组织影响要素共分为政策制度因素、空间因素、发展性因素、需求因素和竞争性因素,并研究了其相互作用的机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利益主体关系与决策过程,提出“上下结合”的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构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空间决策框架模型。
最后,结合前文中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组织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决策框架模型的结论,对北京市怀柔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组织方式和机制进行案例研究。对平原、丘陵和山区等不同地域类型农村的设施空间组织方式进行详细剖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怀柔区不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现行的供给方式和决策模式,并提出具体的改进优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