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希思政府(1970—1974)的经济政策经历了重大变动,因其幅度颇大,被称为“希思大转弯”。它显露出共识政治的危机,折射出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希思大转弯”的研究多属短时段的政策分析,评析难免有所局限,且见仁见智。本文拟做长时段考察,探究“希思大转弯”的深层原因和其时英国政治发展的趋势。在大众民主的压力下,英国政党主动调整,以致精英政治继续存在于20世纪。加之二战后共识政治的出现,大众民主蜕变为以竞选为主的政党政治。无论是反对党还是执政党,它们只求尽快上台、尽可能长时间地执政,常常置本党意识形态、政党原则于不顾。同时,由于政府与议会关系的倒置,英国首相能够轻易地改变政策立场。扭曲的大众民主遂成为“希思大转弯”的诱因之一。对于意识形态和政党原则,英国首相和政党领袖喜之则用,恶之则弃,只为赢得竞选。19世纪中叶,大众民主兴起,“一个民族”保守主义应时而生。但二战后,它又呈现出新特征:基本上放弃了保守主义“有限政治”的传统,丢掉了谨慎稳重的精神,更注重发挥自己的竞选功能。希思将市场竞争和国家关爱并举,得到选民一时支持。但他们的注意力被过多地吸引到经济问题上,保守党却无力协调经济自由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矛盾,也找不到复苏经济的有效方法。“一个民族”保守主义的新特征和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成了“希思大转弯”的思想根源。一定程度上,二战后的政治共识掩盖了英国政党间的差别。“一个民族”保守主义很难在竞选政治中发挥作用,以致在希思政府时期陷入困境。然而,从长时段看,在积极适应大众民主方面,“一个民族”保守主义使保守党具备了明显的优势,其历史地位应得到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