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鲁木齐杂诗》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文学家、《四库全书》总修纂官纪昀在流放新疆期间在乌鲁木齐所作的诗集。本文以《乌鲁木齐杂诗》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乌鲁木齐杂诗》中的新疆镜像书写。在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关注以纪昀的《乌鲁木齐杂诗》为代表的清代边塞诗和前代边塞诗不同的特点,由前代的搜奇猎异到继承《诗经》的风雅精神,使边塞诗具有了十五国风的性质,实现了从边塞书写到本土书写的重要转化。全文由五章组成:
第一章,本章先介绍了纪昀流放的因果始末和《乌鲁木齐杂诗》的大体情况。纪昀的亲家卢见曾身涉扬州两淮盐运使司亏空盐银税案,纪昀因通风报信被察获罪,被流放至乌鲁木齐。在这里,纪昀有感于风土人情,写下《乌鲁木齐杂诗》一百六十首,分风土、典制、民俗、物产、游览、神异六个部分。作为清代新疆诗歌的先声,《杂诗》开启了边塞诗歌本土化书写的先河。随后本文把清代边塞诗的产生背景和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做了比较。唐代边塞诗兴起于唐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多征戍诗、战争诗。而清代边塞诗主要是描写边地的物产、风俗与农事,与《诗经》国风精神一脉相承。
第二章,本章将《乌鲁木齐杂诗》中的安全治理制度镜像、边塞风光与自然名物镜像、边地民俗风情镜像与前代边塞诗做了对比,重在突出内容的不同。唐代边塞诗主要内容是边地战争、边地生存环境和边地自然风光的描写,描写边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族交往的诗歌不是主流。而纪诗以现实主义色彩描写边地风光和名物,并且以边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族交往为重点,还开创性地描写了边地开发,再现《诗经》精神。
第三章,本章将《乌鲁木齐杂诗》中亲切新疆镜像、经营边疆镜像与唐代边塞诗中的神秘楼兰景象和诗人强烈的功名心做了比较。并且指出纪诗中的民族关系已经由前代的对抗性为主转为非对抗性为主,由对外心态向本土心态的转变,是国风精神和本土书写的一大进步。
第四章,本章以考证源流和以诗补史为两个切入点,从《乌鲁木齐杂诗》的其它部分来分析纪昀对待新疆地区的本土化心态,探寻纪诗在考证新疆与祖国的文化历史联系以及补正清代官方史书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本章先介绍了纪昀流放的因果始末和《乌鲁木齐杂诗》的大体情况。纪昀的亲家卢见曾身涉扬州两淮盐运使司亏空盐银税案,纪昀因通风报信被察获罪,被流放至乌鲁木齐。在这里,纪昀有感于风土人情,写下《乌鲁木齐杂诗》一百六十首,分风土、典制、民俗、物产、游览、神异六个部分。作为清代新疆诗歌的先声,《杂诗》开启了边塞诗歌本土化书写的先河。随后本文把清代边塞诗的产生背景和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做了比较。唐代边塞诗兴起于唐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多征戍诗、战争诗。而清代边塞诗主要是描写边地的物产、风俗与农事,与《诗经》国风精神一脉相承。
第二章,本章将《乌鲁木齐杂诗》中的安全治理制度镜像、边塞风光与自然名物镜像、边地民俗风情镜像与前代边塞诗做了对比,重在突出内容的不同。唐代边塞诗主要内容是边地战争、边地生存环境和边地自然风光的描写,描写边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族交往的诗歌不是主流。而纪诗以现实主义色彩描写边地风光和名物,并且以边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族交往为重点,还开创性地描写了边地开发,再现《诗经》精神。
第三章,本章将《乌鲁木齐杂诗》中亲切新疆镜像、经营边疆镜像与唐代边塞诗中的神秘楼兰景象和诗人强烈的功名心做了比较。并且指出纪诗中的民族关系已经由前代的对抗性为主转为非对抗性为主,由对外心态向本土心态的转变,是国风精神和本土书写的一大进步。
第四章,本章以考证源流和以诗补史为两个切入点,从《乌鲁木齐杂诗》的其它部分来分析纪昀对待新疆地区的本土化心态,探寻纪诗在考证新疆与祖国的文化历史联系以及补正清代官方史书方面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