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昀《乌鲁木齐杂诗》中的新疆镜像书写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opc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鲁木齐杂诗》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文学家、《四库全书》总修纂官纪昀在流放新疆期间在乌鲁木齐所作的诗集。本文以《乌鲁木齐杂诗》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乌鲁木齐杂诗》中的新疆镜像书写。在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关注以纪昀的《乌鲁木齐杂诗》为代表的清代边塞诗和前代边塞诗不同的特点,由前代的搜奇猎异到继承《诗经》的风雅精神,使边塞诗具有了十五国风的性质,实现了从边塞书写到本土书写的重要转化。全文由五章组成:
  第一章,本章先介绍了纪昀流放的因果始末和《乌鲁木齐杂诗》的大体情况。纪昀的亲家卢见曾身涉扬州两淮盐运使司亏空盐银税案,纪昀因通风报信被察获罪,被流放至乌鲁木齐。在这里,纪昀有感于风土人情,写下《乌鲁木齐杂诗》一百六十首,分风土、典制、民俗、物产、游览、神异六个部分。作为清代新疆诗歌的先声,《杂诗》开启了边塞诗歌本土化书写的先河。随后本文把清代边塞诗的产生背景和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做了比较。唐代边塞诗兴起于唐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多征戍诗、战争诗。而清代边塞诗主要是描写边地的物产、风俗与农事,与《诗经》国风精神一脉相承。
  第二章,本章将《乌鲁木齐杂诗》中的安全治理制度镜像、边塞风光与自然名物镜像、边地民俗风情镜像与前代边塞诗做了对比,重在突出内容的不同。唐代边塞诗主要内容是边地战争、边地生存环境和边地自然风光的描写,描写边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族交往的诗歌不是主流。而纪诗以现实主义色彩描写边地风光和名物,并且以边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族交往为重点,还开创性地描写了边地开发,再现《诗经》精神。
  第三章,本章将《乌鲁木齐杂诗》中亲切新疆镜像、经营边疆镜像与唐代边塞诗中的神秘楼兰景象和诗人强烈的功名心做了比较。并且指出纪诗中的民族关系已经由前代的对抗性为主转为非对抗性为主,由对外心态向本土心态的转变,是国风精神和本土书写的一大进步。
  第四章,本章以考证源流和以诗补史为两个切入点,从《乌鲁木齐杂诗》的其它部分来分析纪昀对待新疆地区的本土化心态,探寻纪诗在考证新疆与祖国的文化历史联系以及补正清代官方史书方面的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随着互联网科学技术的发展,意识形态赖以寄居的社会环境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根本性变化,人们进入“媒介社会”,微媒体代表了大众媒介最新载体。微媒体给大众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同时深刻影响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领域的传播工作。一方面给我国主流意
国家仪式是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仪式化表达,是国家传播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凝聚国家认同的重要手段,具有建构政治权威的特殊功能。认真研究和深入挖掘国家仪式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历史和现实已经深刻表明,国家仪式具有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凝聚民族精神和思想共识的功能。国家仪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是指运用国家仪式推动马克思
一段时期以来,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工作相对滞后,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软肋,更成为全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短板。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面临着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冲击、西方价值观及宗教价值观入侵、优秀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相脱节等社会问题,也面临着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欠缺、宣传滞后、“大思政”工作实效性不足等高校问题,更面临着欠缺“为人类而工作”远大抱负、缺失追求理想坚定信念社会实践、社
学位
学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和经济资源。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全球文化多样性快速消亡、存量锐减,经济资源进一步趋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更为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各国政府保护本国文化传统和表达自身诉求的体现。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咸阳宫》和《大秦帝国》这两部以“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为题材的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两部小说的“底本”虽有重合之处,但是作者叙述方式和思想倾向的差异使这两个“述本”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目。论文绪论部分分为两节,第一节概述了两部小说的研究现状,第二节为研究思路。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作者的思想与当代政治历史对小说叙述的影响之上。论文正文包括三个章节。第一章第一节从《咸阳宫》作者历
学位
1985年,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综合性文学刊物《黄河》创刊。34年间,《黄河》刊发了大量反映“北方地区农村和农民生活”的乡土小说,从这些小说中可以勾勒、还原出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北方乡土世界。本文拟对1985-2015年间发表于《黄河》上的这一部分小说进行分析,探讨小说体现出的北方乡土特色,从而更加明确它们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论文的绪论部分分为两节,其一是简要介绍《黄河》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对《
清末至民国,政体不断变化,国文教育也在逐步转型。随着“国语科”的合法化,国语课堂对现代语文知识和作文范文的要求也在加深。白马湖作家群的成员大都担任过教师,他们在教学工作中深感这种建设工作的重要性,遂将教学、创作、出版相结合,从事着“立人”的工作。一方面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语体文的知识,一方面发表散文、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文章,在国文教育转型背景下建构着现代的文章学。本文以白马湖作家群在国文教育转型视域下
《载驱》篇是《诗经·齐风》中重要一篇,历来受研究者所关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载驱》篇的研究呈现出整体化、道德化的倾向,由此在主旨、字词等方面出现诸多分歧。其中有许多问题都亟待解决。  本文旨在论证《载驱》篇诗旨为“哀姜说”的正确性。并以此为纲,对《载驱》篇做全面的分析。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载驱》篇产生背景,《载驱》中人物考,《载驱》篇主旨辨析,《载驱》篇字词辨析与场景分析。所运用的研究方法
学位
金初文学的整体面貌受到了北宋文学的直接影响,并与南宋文坛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但就其文学独立性而言,金文学并不受宋文学“压制”。有了“借才异代”时期的过渡和科举的推动,金人对国朝的心理认同加强,随国朝文学振兴而树立起来的还有金人愿为正统后继者的文化自信。金代散文的赋化现象正是这种自信的表现之一。赋在金代文坛享有极高的文体地位,以赋法入文是文体发展的规律性使然,亦是金人时代精神的体现和主动的选择。赋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