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隐喻和转喻开始成为认知语言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西方传统理论认为隐喻和转喻是特殊的修辞手段,经常运用于诗歌或小说中。Lakoff&Johnson(1980)对隐喻和转喻做出了全新的定义和解释。在他们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从此,隐喻和转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认知语言学时代。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和转喻绝非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体现了人类认知的普遍规律。它们与人类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概念隐喻的本质是用一个概念去认知和理解另一个概念,即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同隐喻一样,转喻也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是发生在同一认知模型(即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的操作过程,其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Radden&Kovecses,1999:39)。隐喻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涉及到不同域之间的映射,而转喻是以“邻近性”为基础,通常发生在同一域内,即用同一突显性的、易感知的事物或概念来代替另一个事物或概念。然而,虽然“域”是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之间主要的区分标准,但“域”本身就是个十分模糊的概念。因此,隐喻和转喻的区分难以界定。事实上,有许多概念的产生是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共同作用的结果。Lakoff&Johnson(1980)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对于概念转喻的分类,本文则认为Radden&Kovecses的分类相对系统和具体。Radden&Kovecses (1999)把转喻分为两大部分: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转喻以及整体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本论文将根据Lakoff&Johnson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理论,对汉语中汉字“火”的隐喻和转喻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探讨汉字“火”意义衍生的类型和理据。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概念火的隐喻和转喻有哪些?2.概念火是如何通过隐喻和转喻映射到其他认知域的?3.概念火隐喻和转喻的意义延伸的认知理据是什么?火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物质观—五行(金,木,水,火,土)的五大元素之一。所以,中国人对火的认识十分深刻。汉语中大量的语料都表明了对汉字“火”的概念化。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本论文发现火可以转喻为“工具”和“灾难”,同时也可以隐喻到抽象的“危险”域和“情感”域。上述的一些主域又可以近一步地划分为不同的次域,例如:“武器”域、“战争”域、“气愤”域、“紧急”域、“希望”域和“爱情”域。这些主域和次域以错综复杂的方式相互联系,都建立在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或者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火”的隐喻和转喻的形成还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些“火”的隐喻和转喻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