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作为一个极富有意蕴的古老范畴,是主体与客体、意与象相互融合的复合物,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而审美意象理论是在意象理论之后才出现的,是主体将主观精神投入到客观物象之中,经过独特的审美观照而形成的主客交融的产物,作为主观情感层面的意象论是意象不断审美化和超越的一个过程。审美意象在审美活动中生成,具有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在情感色彩中又抽象出理性之光,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人生样态。自先秦以来就在中华民族古典文学艺术的发展中慢慢积淀,与先民的潜意识相贯通。文学艺术是人的精神的体现,人将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而进行的创造是超功利的,是自由的,也是审美的。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是上古先民内在精神的物化表达,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表现形式集中展示了他们社会生活的历史风貌,记录了他们的审美感知和审美追求,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象,是他们审美活动最生动、最形象的总结。因此,对于了解古人内在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显得尤为重要。《诗经》中包含着大量的名物描写,最初的研究主要是对名物进行考证,到后来关注到更深层的内容,即它是上古先民借以表达思想感情和志趣的依托,有着丰富的审美信息,包含着众多深厚的意象内涵。在我国,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物象,它高大雄壮的形象特点给人以崇高的美感。众多的文学作品都以山作为素材,逐渐构造出意象组合方式多样的山意象。诗经时代的人通过社会活动与山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以自身的力量给山打上了属人的烙印,留下了大量的有关山的诗篇,在精神层面支撑起凝聚着人的生命情感的一片天地,成为表达人内在思想的审美性意象符号。《诗经》中许多诗篇中都提到了山,而广泛出现的南山意象以南山物象为载体,成为先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表征,体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意味,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诗经》中对南山的表达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承载着先民对南山独特的原始观念和情感意蕴。因此,《诗经》中南山的审美意象研究着眼于《诗经》中南山的美学解读,以《诗经》的南山意象为研究和解读对象,采用审美的视角,将《诗经》中的南山与美学范畴审美意象理论相结合来考察,进行细致具体的分析,力求达到对于南山全面深入的研究,窥探出上古先民对南山独特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