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径作为基础大项,在各大综合性比赛中都占有较大的奖牌比重,所以田径实力是衡量一个地区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准。各市级体育运动学校作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摇篮,则更是肩负着重要使命。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地级市体校办学效益低、成材率低、出路难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兰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是甘肃省培养田径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多年来为省队、国家队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然而若要在田径竞赛中保持竞争力,后备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如何为兰州市体校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找准方向,以期全面提高甘肃省各基层体校的田径竞技水平。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兰州市体校14名田径教练员和33名教师以及160名田径运动员进行相关调查研究,了解兰州市体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找出影响兰州市体校田径后备人才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得出如下结论:1.兰州市体校田径项目设置不全面,竞走、中长跑项目参训人员居多。通过分析省十四运会比赛成绩,发现兰州市体校田径运动队在省内具有一定的竞技实力,为兰州市夺得了15枚金牌占60%。但在本省优势耐力性项群中竞技实力薄弱,仅获得女乙竞走3枚金牌。2.兰州市体校田径教练员运动经历丰富,92.8%具备国家一级及以上等级。但队伍男女比例失调,年龄结构老化,41岁及以上占64.3%。田径教练员职称结构合理,但年均培训次数较少。今后应增加年轻教练的引进,加大对基层教练培训的重视,保持田径教练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3.兰州市体校教师队伍建设较好。男女比例均衡,学历水平较好,年龄结构合理,对科研的重视度较高。但66.7%的教师年均无参与培训。加强对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拓展,提高对文化课的重视。4.兰州市体校田径后备人才队伍需继续完善。田径后备人才男女比例不均衡,独生子女男女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58.1%来自于农村地区。田径后备人才“赛练结合”不紧密,有69.4%的田径运动员未达到二级运动等级。今后学校田径队应多承办、联办相关赛事,重视培养运动员参赛经验的积累。5.兰州市体校田径教练员选材依据和初期训练内容的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选材途径单一,跨项转项认知欠缺,虽然大部分教练认为跨项可行,但未尝试过。田径后备人才运动负荷时间合理,但教练员多年训练计划制定与日常监测方面实施较为松懈。往后应加大科学选材力度,提升跨项转项认知水平,注重人才流动。6.兰州市体校田径队伍输送方向较为多样化。整体输送率逐年呈上升趋势,但近5年高校升学率仍不理想。田径后备人才学习时间不充分,比赛耽误文化课的现象常有发生,但学校并未制定相关的补课计划,造成“学训矛盾”日益凸显。学校应加强文化课教育重视度,实行“体教产”三结合培养模式,拓宽后备人才发展道路。7.完善的保障体系是后备人才发展的基础。运动员表示伙食和医疗很不好的分别达到52.5%和21.2%,可见学校在这两方面都亟待改进与完善。教职人员工资待遇不满,运动员奖金奖励较低,导致部分人才外流现象需引起重视。本文调查分析了兰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田径教练员、教师、田径运动员的现状。对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进行归纳总结,希望对兰州市体校田径后备人才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甘肃省田径队伍的培养、训练及其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