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盐铁论》一书是西汉中期的一本重要著作。研究该书的思想内容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真实的思想状况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回顾了前辈学者对《盐铁论》一书思想内容的研究成果。古代学者主要从版本考订、书名的意义、汉武帝时的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而现代学者多从古代经济思想史、社会生活史、政治思想史、哲学史、学术史等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他们的贡献在于在某些方面达到了深刻的程度。但是其主要缺陷在于:第一,以前的研究大都没有对该书的思想做一宏观全面的把握。第二,过于支离的视角难免造成牵强附会,抑此扬彼。所以有必要改变研究的角度,从两派的观点出发,整体着眼。在前人基础上尝试以整体角度再次对之进行讨论,对该书中反映的思想史问题进行整体的研究和揭示,力图从历史的本真来重新看待该书的思想价值正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和选题根据。本文试图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与《盐铁论》有密切关系的盐铁会议的历史背景到底如何?《盐铁论》中反映的思想争论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学派的观点在此次争论中有怎样的作用?鉴于该书是辩论词整理而成这个特点,本文主要采用整体视角下的比较方法,从理论到具体措施,力图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考查。其次,本文分析了盐铁会议召开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氛围。从盐铁会议的社会背景看,盐铁会议的召开是为了解决对汉武帝政策看法的分歧。会议中的两派对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对帝国未来的“应然”走向提出了不同的构画。最后贤良文学取得了一定的胜利。所以盐铁会议的进行,应该说是武帝晚年改弦更张思想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形态,是对这一思想的继承与充实。本文也简要考察了盐铁会议时代的社会思想氛围是儒家思想逐渐代替黄老思想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但朝廷仍有大量的法术人物存在;另外汉武帝的用人思想也是不拘一格,造成了朝廷中出身于商人的兴利之臣的存在。这些是该次辩论赖以展开的重要思想来源。第三,本文从两派辩论的前提出发,指出在立场上存在着“在朝”与“在野”的不同,在态度上存在着权变与因循的差异,在历史观上存在着拟古与重今的区别。这些差别决定了两派不同的治国理念和具体政策。在治国理念上,贤良文学一派表达了抑末务本、本固国富,藏富于民、移风易俗,天人感应、前德后刑三个方面的主张。而大夫一派则提出本末并利、国用充足,富在势居、藏富于国,严刑峻法、国治民安的思想主张。在具体政策上,大夫一派要求不打折扣的继续实行汉武帝的政策,而贤良文学一派则从三个方面提出修正:一是罢盐铁,行仁政,包括尚本节用、分土井田,不禁铸币、不鄣海泽,安集百姓、更换官员具体办法。二是推行礼义,改变法网严密状况的社会治理方法。三是停止征伐战争,与匈奴和平相处。最后得出结论:一.这场辩论中贤良文学以抽象的儒家观念作为标准,以政策实行的消极后果为理由,认为应当更改武帝政策,使国家回到儒家政治理念的轨道上来。结合汉武帝后期已有调整政策的意向这个历史情况来看,这场争论中贤良文学的观点是这种意向的继续,而他们提出的具体政策则可以看作该意向由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二.两派的学术渊源固然有其根本,但具体而言,贤良文学在继承儒家基本精神的同时,体现出一定的儒法合流迹象;而大夫一派则在吸收法家传统的基础上,受到了当时流行的董仲舒的公羊学的影响,主要以实用主义为根据,对贤良文学的观点进行了批驳。三.总体而言,这场辩论的主要内容是现实的政策,作为两派论证依据的学派思想,其实只是作为论证的根据而存在,并不具有独立的学派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