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型巨噬细胞在原发性高血压恶性肾硬化微血管病变中的作用初探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w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高血压肾损害是慢性肾脏病的重要原因,其中恶性高血压(Malignant Hypertension,MHT)肾脏病理表现为高血压恶性肾硬化(Malignant Hypertensive Nephrosclerosis,MHN)靶器官受累多,病情进展快,预后差,发病率近年有上升趋势。但目前文献中缺乏有肾脏病理诊断的大样本临床研究,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存在争议,相关机制的研究较少。肾脏具有两套毛细血管网,分别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和肾小管周毛细血管(Peritubular capillary,PTC)。在多种合并高血压的慢性肾小球肾炎、包括IgA肾病患者中均可观察到毛细血管显著减少,并与肾功能、尿蛋白水平、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相关,目前在MHT患者中并无评价。血管内皮稳定性丧失是导致PTC损伤的重要途径,而血管内皮稳定性则依赖于血管周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炎症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血管周成纤维细胞和周细胞,可识别细胞损伤刺激,分泌趋化因子,募集单核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向M1型分化有促炎作用,向M2方向转化可促进纤维化。目前巨噬细胞不同的表型和来源在恶性肾硬化患者血管微环境中是否发挥作用尚无研究。因此,本研究将在以病理诊断为基础的较大样本恶性肾硬化队列中,分析临床病理特点、应用虚拟切片技术自动化病理定量评分,分析影响患者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探讨肾小球和小管周微血管损伤对肾功能和预后的预测价值,并初步探讨局部微环境中PDGFRβ(+)细胞和巨噬细胞对血管微环境损伤可能的机制。研究目的1.回顾性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恶性肾硬化(MHN)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2.观察MHN病例肾小球微血管和小管周毛细血管缺失的情况,分析其和临床指标及预后的关联性及其与局部微环境PDGFRβ阳性细胞的关系;3.初步观察MHN病例肾脏局部巨噬细胞分型和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型、初步探讨其对血管微环境的可能作用。研究方法2003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100例经肾活检确诊的、临床资料完整的原发性恶性高血压肾损害病例,收集其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大于6月),终点事件为长期透析(≥3个月)、肾移植或死亡。肾脏病理:肾小球、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半定量分析,应用虚拟切片方法分析肾小球密度、肾小球体积;对肾组织切片分别进行CD34、PDGFRp、TGFp免疫组化染色,PDGFRβ/CD34,PDGFRβ/CCL2免疫荧光共染,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关系;免疫荧光双染D68/CD86,CD68/TLR4,CD68/CD163,CD68/CD206,CD68/TGFβ 研究肾脏巨噬细胞分型和功能,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恶性肾硬化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型比例。统计方法:连续变量以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统计软件为SPSS 19.0软件(IBM,USA)。正态分布连续变量比较用t检验、方差;非正态分布连续变量应用秩和检验,构成比应用卡方分析;单因素相关分析正态分布变量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非正态分布变量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临床与病理资料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或多重线性回归分析MHT发生和肾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应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X比例风险模型评价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原发性高血压恶性肾硬化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100例MHN患者以男性为主(男/女7.3:1),平均年龄34.7±8.9岁,就诊时最高收缩压(SBP)225.2±26.4mmHg,最高舒张压(DBP)152.0±25.0mmH,血肌酐(Scr)465.3±333.9μmol/L,eGFR 22.13± 15.17 ml/min/1.73m2,24h 尿蛋白为1.64±1.22g/24h,贫血(48.5%)、高尿酸血症(73.5%)和高甘油三脂血症(67%)突出,同时存在全身炎症反应活化,表现为血沉增快(65.2%)、CRP升高(42.1%)。病理半定量分析提示肾小球硬化(硬化指数:1.56±0.50)、肾小管萎缩(比例:62.8±19.1%)和肾间质纤维化(比例65.0±17.8%)重,并与肾功能和24h尿蛋白密切相关。肾小球密度与肾功能相关性好,非硬化肾小球密度与小球硬化指数负相关。炎症指标(ESR、淋巴细胞绝对值、血清补体C3和血IgM水平)与血肌酐及肾小管萎缩比例密切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肾小球硬化指数、小管萎缩比例、出院舒张压水平和淋巴细胞计数(度R=0.603)为肾功能(Scr)的独立预测因素;小管萎缩比例与24h尿蛋白量独立相关。患者入院后联合使用的多种降压药物,出院血压、血肌酐和24h尿蛋白较其入院显著降低(P<0.001),平均随访时间56.8±37.1月,第1年、3年、5年和10年的累积肾脏生存率分别为93%、80%、66%和27%,COX回归分析显示蛋白尿水平、肾活检时eGFR水平和小管萎缩比例是终末期生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原发MHN患者肾小球及肾小管周毛细血管损伤与预后分析MHN组肾小球微血管比例和肾小管周毛细血管(PTC)比例均显著低于良性肾硬化组和轻微病变组,且与临床指标(血肌酐、24h尿蛋白和血红蛋白)和肾脏病理(肾小球硬化指数、小管萎缩比例、间质纤维化程度)相关性较好,二者减少均是独立于血肌酐、24小时尿蛋白和血压是否达标的影响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肾小球PDGFRβ表达下降,与肾小球CD34阳性面积比例正相关,小管间质PDGFRβ(周细胞表面标志)高于良性肾硬化与肾小球轻微病变,且与微血管分离。3.单核巨噬细胞参与MHT血管微环境损伤的初步观察MHN患者肾脏间质可观察到PDGFRβ(周细胞标志之一)与CCL2(巨噬细胞募集信号)阳性细胞,同时伴有M2a型(CD206/CD68共染阳性)为主的巨噬细胞浸润,部分巨噬细胞可表达TGFβ1。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到MHN患者外周血M2型单核细胞在经典型单核细胞(75.14 ±3.66%,39.26 ±6.50%,P=0.002)和中间型单核细胞中(80.84± 5.72%,31.51 ±7.89%,P=0.003)均高于正常对照。结论本研究条件下观察:1.MHN患者表现为严重肾功能损害伴代谢异常和炎症激活,出院舒张压、淋巴细胞计数、肾小球硬化指数和小管萎缩比例为肾功能的独立相关因素;24h尿蛋白与小管萎缩比例独立相关。蛋白尿、最高eGFR和小管萎缩比例是影响患者肾脏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2.MHN患者肾小球和小管间质均存在微血管损伤,并与肾功能显著相关,是独立于传统肾小管间质病变,预测肾脏结局的危险因素。肾小球PDGFRβ阳性细胞表达下降,与肾小球CD34阳性面积比例正相关,小管间质PDGFRβ表达高于良性肾硬化与肾小球轻微病变,且与微血管分离。3.MHN患者外周血经典型和中间型单核细胞中M2比例升高,肾脏间质PDGFRβ阳性细胞可分泌CCL2募集M2a型为主的巨噬细胞,后者可分泌TGFβ1调节血管微环境。
其他文献
领导者借助文化氛围提升团队管理的有效性,真实型领导能够触发积极文化氛围,二者共同作用于团队创新。要积极借鉴真实型领导模式,促进团队领导有意识地转变领导模式;通过无偏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结构动力学原理演示结构模型教具的开发,该模型教具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学习结构力学、结构动力学课程的辅助教学工具,生动演示工程结构动力特
本文在分析了传统CAI教学系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新进展,详细论述了CAI教学系统在数控技术教学中的设计方法及实现技术。
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是威胁全世界及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病因,是仅次于心血管死亡的第二位死亡原因。恶性肿瘤的发生是遗传因素、营养及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尿酸作为体内
第一部分核素心血池显像技术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左心室的急性反应目的应用核素心血池显像(ERNA)技术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不同步性以及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后
目的:采用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法(ATP-TCA)对复发或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织标本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复发或耐药NHL患者随机分为药敏试验治疗
设n是正整数,k1,k2,…,ks是适合k1+k2+…+ks=n的非负整数,正整数[nk1k2…ks]=n!/k1!k2!…ks!称为多项式系数.本文讨论了当n=a0+a1p+a2p2+…+arpr,其中p为素数且p≤n,0≤ai<p(0
用TEM对低碳微钛钢中TiN沉淀相的析出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铸态情况下,因Ti的偏析,TiN呈枝晶析出;热处理过程中,析出的TiN进一步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