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连”字句、任指句、最小量句和谓词拷贝句等四种强调构式中“都”与“也”的性质与差异。尝试运用构式理论、功能语法、语法化等相关原理,对相似构式在共时平面上的差异进行分析,对其分化、中和的动因和机制进行尝试性探讨。第一章主要分析“连”字句的差异。在句式上,“连”字句可分为:并列式与归并式、插入式与互补式、总说式与对比式。“都”式与“也”式的区别体现在:突出特例与凸显对比、重在表情与重在释因、侧重总括与侧重类同、虚写为主与写实为主、专属限制与常规搭配、语义分级与语用分级。第二章对任指句进行了辨析。从语义生成机制来看,否定类“也”式是语用推理的结果,而否定类“都”式是语义组合的结果;从情态来看,肯定类“也”式表达动力情态,肯定类“都”式表达认识情态;从主客观角度来看,“也”式多用于主观强调句,常用在将来时和现在时,而“都”式多用于客观描写句,常用在过去时。第三章挖掘出最小量句三个方面的差异:“虚指”与“实指”的差异;“全量否定”与“全质否定”的不同;“聚合最小量”与“对比最小量”的侧重。此外,在语体分布、动词类型和话题角色等方面也存在着语用倾向的不同。第四章探讨谓词拷贝句的不同。“V也V(P)”是一个正在虚化的构式,它具有双重语义关系:一是表“动作结果的类同”,二是表“强调”。只有表强调义时才能与“V都V(P)”互换使用。“V都V(P)”中,“都”完全虚化为一个评注性副词,构式义已十分单纯、统一,只表达主观极量的强调义。两个变式主要差异表现为:状态性与动态性、生命度与情态化、已然体与未然体、主观极量和主观基量、背景信息与前景信息。第五章全面梳理各章的研究成果,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两者的使用频率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同时,构建“都”“也”的意象图式,尝试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两类变式形成差异的动因,整理和归纳出“都”“也”的鉴别义项和鉴别序列。结语部分,尝试总结出“都”式和“也”式的五个方面的差异。我们认为,两者最初是由两个不同的语法结构演化而成,最后成为一个构式当中的两个变式。随着四种结构的进一步构式化,构式义凸显,构式内各组成部分的本义退居其后。构式义具有凌驾于成分义之上的统摄作用,但主要副词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同化,构式义与构式部件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很可能在具体语境中被再度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