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农产品一直被认为是完全竞争产品,因而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很少涉及农产品。但事实上,农产品也存在着生产上的产品差异化和规模报酬递增,且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日趋成熟,基于规模经济的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样式、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化生产现象已非常普遍。因而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日益受到学者的认可与关注。如今,中国的农业产业现状和国际贸易形势都迫切需要中国促进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而从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和政治环境三方面来看,东盟是中国开展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优先选择。在此背景下,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对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研究和与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梳理,然后概述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接着采用GL指数和AE法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测度与细分,并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随后以细分的农产品产业为截面个体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总产业内贸易、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最后归纳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影响因素中,两国人均收入水平、东盟国家贸易开放度、美国次贷危机和农产品关税税率差异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总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两国人均收入差异、中国实际利用东盟国家外商直接投资和农产品贸易不平衡程度对双边农产品总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两国人均收入差异、两国平均市场规模和农产品贸易不平衡程度对双边农产品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东盟国家贸易开放度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中国实际利用东盟国家外商直接投资和农产品贸易不平衡程度对双边农产品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提高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政策建议:一是缩小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逆差,二是强化农产品的水平差异性特征,三是有选择性地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合作,四是加速农产品生产要素的流动,五是合理控制和引导外商直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