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精神分裂症(schiozphernia,SZ)是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感、思维和行为的紊乱。已有大量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多个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相当一部分基因与神经发育和炎症反应相关,但缺乏深层次研究,无法为精神分裂症病理及生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例如缺乏对中国汉族SZ患者全基因组分析中发现的易感基因NKAPL的相关研究。因此,深入探究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基本生物学功能,为探索精神分裂症分子机制提供重要依据。目的1.分析NKAPL基因时空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2.通过细胞及BABL/c小鼠炎症模型,分析炎症相关基因NKAPL、NF-κB和炎症因子表达变化,来探究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NKAPL与神经发育及炎症的相关性。3.通过Poly I:C孕期子代精神分裂症模型,研究NKAPL变化情况,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提供相关依据。方法1.BABL/c小鼠为实验动物,在不同时空点进行取材。将取得材料提取总RNA进行逆转录成cDNA,利用qPCR技术比较NKAPL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取得材料提取总蛋白,利用免疫印迹比较NKAPL蛋白的表达水平。2.炎症模型中LPS刺激BV2细胞12h后收集培养基上清及细胞,另外将LPS通过腹腔注射刺激BALB/c小鼠,连续注射7天,并取相应的组织器官及血浆,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因子,及免疫印迹检测正常组和LPS组相关蛋白及NKAPL的表达情况。3.选取孕9天BABL/c小鼠尾静脉注射10mg/kg Poly I:C(n=10)和等体积的0.9%无菌生理盐水(n=10)。模型组子代和对照组子代在21日龄时离乳分笼,只选取雄鼠作为研究对象,在出生后65天(Postnatal 65 Days,PND65)进行取材,并通过分子技术进行相关基因表达检测。结果1.BABL/c小鼠NKAPL表达为全身性,并且其在海马、额叶、小脑、大脑皮层、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骨骼肌基因表达水平几乎在PND2-PND21随着时间增长而增加,并且在PND21-PND65时趋于稳定,同时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趋势一致。2.LPS刺激BV2细胞及BABL/c小鼠其炎症水平高于正常组,并且我们通过qPCR、分析NKAPL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同时免疫荧光显示在海马区LPS组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数目明显高于PBS组;小脑LPS组星形胶质细胞、NKAPL阳性细胞数目明显高于PBS组。3.精神分裂症Poly I:C孕期感染子代模型中,成年期模型组相对于对照组部分脑区NKAPL表达下降,同时PSD95表达水平降低。结论1.BABL/c小鼠不同时空中NKAPL基因表达,早期随着小鼠发育表达量逐渐增加在离乳期趋于稳定,揭示可能与发育相关。2.细胞及动物炎症模型中,NKAPL基因表达水平增加,提示NKAPL与炎症通路相关。3.精神分裂症Poly I:C孕期感染子代模型中NKAPL表达水平较低,揭示NKAPL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模型神经发育异常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