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频率效应是指某一事物出现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被人们所识别。语言输入的频率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焦点。行为主义将频率看作是联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产生了风靡一时的听说法(Lado 1964)。连接论认为学习者能够通过接触语言输入中反复出现的语言现象,并从中抽绎出概率型式(王初明2002)。Nick Ellis(2002a)从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语言学习是一种范例学习,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表征反应了形式——功能匹配的出现概率,学习语言就是在这些语言表征之间建立联系,而联系的加强靠的是输入频率和练习频率。因此他认为频率是语言习得决定性因素。然而频率作用于二语习得却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基于以上理论,本篇论文构建了一个关于词汇习得的频率效应框架,涵盖了频率作用于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输入频率,阻隔效应(bar effect),词汇的发展过程,输出裂痕和输出频率五个主要因素。在频率框架的指导下,研究于2006年12月在国内某大学非英语专业中级语言水平的58名学习者中进行,通过对比组内不同词汇的频率高低以及不同词汇的输入频率对学习者词汇习得的影响差异,旨在探索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频率效应对词汇习得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影响程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通过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果:第一,常见词汇和非常见词汇的频率高低影响学习者对该词汇的习得深度。第二,词汇教学中词汇的最佳输入频率为6次。第三,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的词汇输入频率对词汇习得深度的影响也不同。基于以上发现可以得到以下教学启示:第一,在词汇教学过程中,词汇输入频率的增加可以强化词汇的习得;第二,增加词汇的输入途径可以有效地提高词汇习得深度和广度;最后,语言水平较低的学习者通过阅读适合自己水平的资料,先扩充词汇量,从而达到有效地利用频率理论实现对词汇的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