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我国的耕地利用情况正在相应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尽管城镇化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但一些地方政府在未经科学研究就盲目扩张城市规模的行为也给耕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在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前提下,各地的城镇化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为测度不同城镇化水平对耕地压力的影响,本文首先构建了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压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之上针对不同区域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相关运算和分析,最后根据模型测度分析结果提出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降低耕地压力的相关对策建议。在城镇化和农地非农化的双重背景下研究城镇化水平对耕地压力的影响测度,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选取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2000-2012年期间的相关数据作为面板数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城镇化水平和耕地压力进行测算,并根据城镇化发展的S形曲线将所选省市按城镇化水平划分为高(>70%)、中(50%-70%)、低(<50%)三个区域。然后,基于STIRPAT扩展模型,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测度了中国城镇化水平对耕地压力的总体影响及区域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的耕地压力与人口总数、城镇化水平、粮食单产、人均GDP和非农产业比重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城镇化水平、人口总数和非农产业比重对耕地压力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粮食单产和人均GDP对耕地压力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2)不同阶段的城镇化水平会对耕地压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数据显示,在高城镇化水平区域内,其城镇化水平对耕地压力的影响程度要高于中等城镇化水平区域和低城镇化水平区域。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其城镇化进程对耕地压力的影响效果不同。因此,要根据我国城镇化水平对耕地压力影响的阶段性和地域性特征,调整产业结构,制定相应的耕地减压政策来缓解“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