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儿童是中国的特殊群体。近年来学者们对其研究聚焦于问题行为,而社会经济地位作为重要指标,影响着个体问题行为的发生与发展。因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比客观社会经济地位更能预测问题行为,因此,本研究拟探讨流动儿童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问题行为的影响,并通过公正世界信念与控制感的中介作用探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在文献综述部分,对相关理论和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主要梳理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公正世界信念、控制感、问题行为以及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之后,提出论文的假设。采用《当前经济压力量表》、《一般公正世界信念量表》、《自控感量表》、《问题行为量表》,从北京9所学校五年级至八年级中选取900名流动儿童作为被试,使用SPSS 22.0、Mplus 7.0对研究模型进行检验。研究结果:(1)流动儿童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公正世界信念、控制感的得分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问题行为的得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流动儿童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公正世界信念、控制感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问题行为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公正世界信念、控制感、问题行为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公正世界信念、控制感、问题行为在学校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在流动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公正世界信念、控制感、问题行为在流动时间上不存在显著差异。(3)流动儿童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公正世界信念、控制感显著正相关,与问题行为显著负相关;公正世界信念与控制感显著正相关,与问题行为显著负相关;控制感与问题行为显著负相关。(4)流动儿童公正世界信念和控制感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问题行为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流动儿童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能负向预测问题行为。(2)流动儿童公正世界信念和控制感是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3)流动儿童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公正世界信念和控制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问题行为(即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公正世界信念→控制感→问题行为)。本研究从个人、学校、社会层面提出教育建议以提高流动儿童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公正世界信念、控制感,进而减少其问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