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假性大便失禁是一种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健康的疾病,多发生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该病不具有自限性,如不及时加以管理,就会发展成为真性失禁,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更多困扰。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设计一套针对假性大便失禁患儿的集饮食、药物、排便训练和个别心理疏导于一体的个体化肠道管理方案,并评价该方案对假性便失禁患儿肛门功能和生活状态改善方面的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便抽样法抽取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门诊就诊的40名假性大便失禁患儿,实施个体化肠道管理干预法,具体内容包括合理饮食、缓泻剂通便、排便训练和个别心理疏导,门诊结束后研究者定期电话咨询指导及患儿门诊随访相结合。于患儿干预后3个月进行肛门功能评分(李正排便评分表)和生活状态评分(自行设计问卷),对干预方案有效性进行检测。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评分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评价干预前后患儿肛门功能及生活状态水平的差异。结果①患儿基线调查资料显示,本组假性大便失禁患儿40例,平均(6.13±2.13)岁,大便失禁时长(6.40±5.33)月,其中4~6岁患儿19例(47.5%),7-12岁患儿21例(52.5%),24人伴随便秘,5人由祖父母代管,3人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失禁频率<5次/周16人(40%),6~10次/周13人(32.5%),>10次/周11人(27.5%),21人(52.5%)日常生活中排便无规律,其中13人从未接受过排便训练。②患儿入组时肛门功能平均3.63分,干预后3个月为5.85分,患儿失禁频率明显减少,患儿干预后3个月与干预前比较,排便功能有显著性提高(P<0.01),研究结束时40例患儿均恢复正常排便。③患儿入组时生活状态平均分为56.18,干预后3个月为31.73分,干预后3个月患儿生活状态与干预前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见,干预后患儿生活状态得到了明显改善。研究期间家长对肠道管理方案认知准确,方法应用得当。结论①个体化肠道管理能够促进假性大便失禁患儿排便功能恢复,改善该类患儿的生活状态,该方案是促进假性大便失禁患儿身心康复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②医院、家庭和社会应该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减少排便功能障碍等不良因素对患儿生活状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