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城市形象的媒介呈现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建国后兰州市主要报纸刊物《甘肃日报》自1949年发刊起对兰州城市形象的叙述。按照时间顺序,借助空间政治事件和历史事件,纵横交叉勾勒出兰州城市形象的变迁。借助文本分析方法,对文献进行深度挖掘,建构出不同阶段兰州城市的形象。结合城市空间理论及媒介地理学相关理论,分析每个阶段城市媒介形象呈现的内在动因。每个阶段的研究重点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城市形象描述及媒介呈现;其二是城市形象建设的核心点及建设原因,结合媒介地理学分析城市形象本身因此出现了什么变化,这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研究最后一部分通过梳理兰州城市不同阶段的媒介呈现,分析其定位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和阶段性媒介形象相符合,进而对兰州城市形象构建和定位存在的问题作出总结。自古以来兰州城市形象意蕴丰富,在古代就已形成“军事要塞”、“丝绸之路中心城市”、“少数民族大融合”、“佛教文化”、“西域文化”和“茶马古道”共同构筑了兰州灿烂的历史文明。近代由于特殊的战略地位,兰州又被定义为“军工城市”和“西北货物集散中心”。1949年至1978年,在第四个五年结束之前的这段时间内,正值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热潮,兰州形象演变为“西部工业区重镇”。在全国积极打造化工业中心、建设一盘棋的大背景下,兰州作为西部中心城市被有效地组织进全国工业规划网格里。正是因为兰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化原料、雄厚的军工发展基础,使得兰州迅速在国家部署下成为“西部工业中心城市”和“石化重镇”。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兰州还是作为西部工业中心的主要形象出现,但其定位和发展方向出现了一定的调整,即部分工厂的功能逐渐转向民用,国家性的战略功能在逐渐弱化。主要原因在于80年代国家追求现代化,同时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现代化,即整个区域大的战略性工业城市的规模都在缩减。90年代至新世纪,商业社会崛起,消费主义浪潮席卷全国,消费至上的观点使得各个城市除了发展主导产业外,更注重发展城市特色,如区域经济、特色产业、文化产业等。而兰州也意识到城市定位和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因此借助于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部署。但这个阶段兰州城市形象也因为定位没有充分结合兰州特色而显得十分混乱,且始终停留在浅层次的政策宣传和号召上,没有形成兰州特色形象。2010年以来,兰州城市形象也有了大的突破和发展,借助“兰州新区”、“兰州治霾成功兰州蓝”、“一带一路”、“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等符号向外发生,兰州在逐渐找到属于自身的特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