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与汉末士人比较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yufe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嵇康与汉末士人有颇多相似之处。在思想方面,嵇康和汉末士人身上都表现出不同以往的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把个体从群体中凸显出来,探求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在如何处理群体与个体、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上,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他们都没有把二者对立起来。他们继承了中国古代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品格,没有放弃对社会的关注。所不同者,汉末士人的自我意识还比较朦胧,主要体现在精神风貌和个性气质中,尚未形成清晰的思想认识。嵇康的自我意识得益于其玄学思想的支撑,要比汉末士人明确得多,也强烈得多。如果说汉末士人的自我意识主要来自儒家思想,嵇康的自我意识则来自道家。   在行为方式方面,一部分汉末士人行为狂放,在不拘礼法的做派中体现出对假道学的鄙夷和对真性情的崇尚,因而闪烁出耀眼的个性光彩。另一部分士人则独善其身,选择了一条“有所不为”的狷者之路,同样也显示出自尊自重的独立人格。与汉末士人相似,嵇康也有狂与狷的行为方式。一方面,他“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表现出“狂”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啸傲竹林,鄙弃官场,又表现出“狷”的一面。而不论狂、狷,都出自本心,源于真情,表现了他对个体生命欲求的尊重,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肯定。   在文学方面,一部分汉末士人由于对现实的不满,在诗歌中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叛逆思想,另一部分汉末士人则出于对个体生命的珍爱,在创作中透露出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美好人生的欣赏、眷恋之情。嵇康继承了汉末士人崇尚自我的生命意识和独抒性灵的写作追求,其文学创作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他的论文不仅见解独到,而且立论大胆。他常常对那些几成定论的传统观点提出异议,在不附流俗的独立思考中显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的诗歌直抒胸臆,无所掩抑,表现了对率真任性、无拘无执、自由自在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比较,人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从东汉后期开始,士人的自我意识越来越清晰、强烈。正是在这种日渐觉醒的自我意识的作用下,士人得以找回曾经失落的人的尊严,也使文学迎来了自觉的时代。
其他文献
本文尝试考察王元化后期文艺思想的转变。王元化先生(1920—2008)是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文学评论家和思想家。他在文学界和思想界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一部分集
《恶心》这部小说是对萨特早期思想的一个以文学的方式地表达,《存在与虚无》中的诸多核心主题都在这部小说中得到阐述。本文试图,一方面,以《恶心》的文本分析为中心;另一方面,相
学位
本文从艺术思维的角度,从自然观照、情感表达、历史记忆、政治关怀四个方面,描述北宋前期诗歌转型的全过程,并梳理和阐释审美转型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第一章论述自然观
本文以商周金文为研究对象,从文字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搜集商代至战国一万五千多件有铭青铜器上的铭文文字,按商、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春秋早期、春秋中期、春秋
学位
诗歌与音乐这两种艺术在唐代都发展到了鼎盛,唐诗与音乐的融合成了唐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在唐诗中出现了大量与音乐相关的诗歌,在这些以音乐为题材的诗作中,诗人对音乐的表现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因此语言的社会性也决定了其具有民族性的特点,其中,方言词汇最能体现出其所在地区的地域、民族特色。近年来,随着汉语方言词汇调查研究的深入,大量的
鲁迅与卡夫卡都是世界知名的作家,反讽手法是他们共同的武器。鲁迅和卡夫卡都是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鲁迅去日本留学,最先想做个医生,后弃医从文。他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反对游戏的
儒家通常以人际关系和伦理道德为主要的讨论对象,他们倾向于道德价值方面,而较少致力于知识和方法问题的讨论。因此,他们在对待文学方面也多采用目的论观点。“道德文章”不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诗歌观念,并以1999年诗坛发生的“盘峰论争”为切入点来展开论述。“盘峰论争”作为上世纪末诗歌界最重要的事件,它的发生标志着诗歌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