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437654与大豆胞囊线虫互作中的抗病因子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4112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采用三钵裂根接种法研究大豆与大豆胞囊线虫互作中,大豆体内几种抗病因子与大豆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研究了大豆与大豆胞囊线虫互作中,大豆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几种主要防御反应酶系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与抗病性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抗感品种在受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各种防御反应酶系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表现出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规律与大豆抗病性密切相关。 2.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同工酶分析技术研究了大豆体内防御反应的关键酶类POD,PPO,SOD同工酶谱带的变化规律与大豆抗病性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线虫侵染后,植物体内的防御反应酶系同工酶酶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PPO、POD、SOD均有特异性谱带出现。 3.β-1,3-葡聚糖酶是植物抗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病程相关蛋白。本文研究了大豆与大豆胞囊线虫互作中β-1,3-葡聚糖酶同工酶谱带变化与大豆抗病性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抗感品种中均只有两条β-1,3-葡聚糖酶同工酶谱带,除了条带深浅差异外,均未诱导出特异性谱带。 4.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体内的蛋白质代谢会发生变化。本文通过SDS-PAGE和Native-PAGE方法分析了抗病品种PI437654和感病品种辽豆10体内可溶性蛋白谱带变化与大豆抗病性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抗病和感病品种中,线虫的侵染均诱导出了特异性蛋白谱带。 5.通过对大豆接种大豆胞囊线虫后,大豆根内木质素含量、HRGP含量与大豆抗性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木质素含量与HRGP含量变化与大豆抗性有很好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小麦产业发展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每年全国的小麦播种面积在2459万hm2左右,而河北又是全国小麦主产省之一,小麦的生产和发展,是河北农业工作的重中
韭蛆是韭菜迟眼蕈蚊的幼虫,食性广,主要危害韭菜类百合科蔬菜,是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害虫的发生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为明确田间土壤含水量对韭菜迟眼蕈蚊种群动态的影响,更好地进行
本文对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毒液的性质和功能及其在寄主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体内的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一、菜蛾盘绒茧蜂毒液蛋白成分的电泳分
α-硫辛酸分为R体和S体,其中有生理活性的是R体,(R)-α-硫辛酸作为一种辅酶,在α-酮酸的氧化脱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采用传统方法合成(R)-α-硫辛酸,无效体难以利用,成本偏高,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