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教育以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为核心目标。这要求科学教育不仅要培养掌握一定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人,更要培养一个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尤其是能够解决那些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科学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最近,社会性科学议题教育逐渐得到了各国科学教育研究者和政府的重视。社会性科学议题是指因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而对社会产生冲击和影响的议题,社会(尤其是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和科学因素在其中都扮演着核心角色。该教育要求以社会性科学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解决社会性科学议题,学生往往需要综合考虑来自科学、社会、经济、道德等多方面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非正式推理。在这一推理过程中,如何选择、获取、评估、解释各方面证据,并对解决方案进行评估则受到个体持有的科学本质观的重要影响。研究者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科学本质观对其社会性科学议题决策的影响。然而,这二者间的关系还远未有定论,更是缺少中国被试的数据。本研究调查了河南省某地的高中一年级学生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决策与推理的特点、他们持有的科学本质观以及二者间的关系。本研究以河南省长垣县的61名高中一年级学生为被试,调查了他们在有关全球变暖的社会性科学议题上的问题解决特点(决策模式、推理模式、推理水平)以及他们在科学发展中社会协商的作用、科学的发明和创造本质、科学探究的理论依据性、科学的文化影响面以及科学知识的变化与暂时性特点等五个方面的科学本质观。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结果发现:(1)本研究中多数高中生(56名)都能够基于不同方面的证据进行社会性科学议题决策,并能够基于社会、经济、生态和科技等不同取向的证据进行非正式推理,他们所提出的四种取向的论辩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生态取向、社会取向、经济取向和科技取向。(2)本研究中的高中生均能提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论辩、相反观点的论辩以及反驳性论辩。整体而言,他们具有较高的非正式推理水平。(3)本研究中的高中生持有一种更倾向于现代的、建构主义的科学本质观,他们对科学本质观的不同维度的认同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科学探究的理论依据性、科学知识的变化与暂时性特点、科学发展中社会协商的作用、科学的发明和创造本质以及科学的文化影响面。(4)本研究中的高中生对科学知识的变化与暂时性特点的认同程度与他们在社会性科学议题推理中所提出的科学取向的论辩数量显著正相关。高中生的科学本质观与其社会性科学议题解决的决策与推理模式间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