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肌体和理性的因子——李长之文学批评论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yufe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长之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位极具个性的文艺理论家。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东渐之西风的吹拂下又接触了西方哲学思想,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情感的肌体和理性因子有机和谐的统一。 “感情的型”是李长之文艺批评理论的核心词汇,是他文学批评的标准,体现着他文学批评严谨的理论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李长之高扬起“感情的批评主义”大旗,主张“跳入作者的世界”去和作者共同“体验”作品蕴含的情感。这一批评特色的形成既有中国传统文论、文化的影响,也有王国维“境界说”的影子,更离不开德国古典哲学家和思想家对他的影响。《鲁迅批判》是这一批评特色的经典体现。 “理智的硬性”是李长之文艺理论日趋成熟的标志性词汇,是他文学批评原则的体现,也是他文学批评追求感性和理性和谐统一的重要的方面,更是他作为批评家自信的体现。“理智的硬性”的延伸实际上就是李长之文学批评中所具有的批评精神和整体意识,体现出来的就是批评家的求真意志和理性精神。这种理性批评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李长之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有康德哲学思想的成份渗入其中。李长之在抗战期间对五四的反思和认识就充分体现出他理性的方面,也为他文学批评的理性成份增加了砝码。其实《鲁迅批判》中就多多少少体现出了这种理性因素,《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是他文学批评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的成熟之作。李长之文学批评从开始的情感充溢到理性成份逐渐增加是有脉络和轨迹可寻的,抗战爆发和二次世界大战是其批评转变的重要契机,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的批评模式也使李长之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李长之的文学批评理论带给我们许多当代启示,他的情感式的审美批评可以为一味追求思辨和逻辑的当代文学批评起到纠偏的作用:“理智的硬性”可以给当代文学批评的一味吹捧、阿谀之风以当头棒喝。如果能真正领悟李长之的文学批评理论,或许可以更快地迎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文艺复兴”。
其他文献
采用倾斜板式分选装置根据物料密度的差异进行物料分选将料浆用泵给到分选装置中后,颗粒沉降在倾斜板上并滑到底部,产生一种浓缩的底流,而沉降速度较慢的颗粒继续向上移动,产
选地与整地选择排灌方便,土质较好,肥力中上的地,进行连片统一种植,实行秋季平田整地,灌好冬水,冬春多次耙耱保墒,拾净根茬。带距与大小总带距225厘米,其中小麦净带133厘米,
杜甫家族,属于京兆杜氏的分支,始自杜预幼子杜耽。西晋永嘉乱后,杜耽孙杜逊随晋元帝南迁,定居襄阳,形成了独立于京兆本宗的新郡望——襄阳杜氏。襄阳杜氏发展到唐代,主要以杜
利奥·洛文塔尔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但长期以来,在谈到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时,很少有学者研究洛文塔尔的思想。研究者一般认为洛文塔尔是法兰克福学派主流观点
D.H.劳伦斯是一位有着强烈忧患意识和救世理想的作家。劳伦斯深感现代人的生命和生活在西方文明的病态泥沼中越陷越深,他要为现代人找寻出路。本文尝试结合比较文学形象学理
期刊
本文从三个方面梳理了茨维塔耶娃的爱情诗。第一章论述了茨维塔耶娃的爱情经历和她的诗歌创作。茨维塔耶娃坎坷的爱情经历和她的出身、成长环境和性格是分不开的,而她众多的
介绍了济宁二号煤矿选煤厂主洗车间噪声采取集气消声、隔声屏、隔声罩、阻尼减振以及墙面吸声处理等方法,显著地降低了作业场所噪声及厂区环境噪声。 The noise of the main
自朱光潜先生颇具影响性地将维柯介入我国学界以来,在美学界和文艺学界的心目中,维柯当为一代美学大师。可多年以来,我们对维柯的认识却浮在表层,对维柯的诗学思想大多来自于朱光
本论文以近现代湖南报业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湘报》、《大公报》、《力报》三份日报为考察对象,以这些报纸副刊与湖南现代文学的互动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论文力图通过对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