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认为孔子的“天”具有严肃的宗教性,他的“德”观念与“天”观念密不可分,只有理解孔子思想中“天”的宗教性才能理解“德”观念的深刻性。本文将试图通过梳理殷商以来“天”与“德”观念的演变,来展现孔子思想中“天”与“德”的关系。因此,本文将以“天”与“德”的演变为主线进行讨论。第一章讨论殷商时期的“德”观念。殷商时期的“天”具有强烈的宗教性,这一时期已经有了“德”观念的萌芽,当时的“德”观念主要体现在对祖先的崇拜、对历史经验的重视以及君王主动凝聚部族的行为。第二章讨论西周时期的“德”观念。西周时期的“天”依然是宗教的,“天”观念的变化是与“德”联系到一起,使得殷商时期潜隐的“德”凸显出来。西周时期人认为可以通过“德”与上天沟通,乃至把握上天的行动方向。周人通过宗法制度对“德”进行了落实。周人的“德”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德”背后的“天”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西周时期的“德”观念为“神意无处不在”的观念提供了可能。西周末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引发了人们怀疑“天”的危机,不过这一危机非但没有瓦解“天”的道德性,反而使得“天”对“德”具有了承诺性的意义,“天”必须是道德的,“天”对生民的安居乐业有着必然的责任。第三章讨论春秋时期“天”与“德”观念的变化。春秋“天”观念的主要变化是“天命”开始下移,“德”观念的变化是更加受到推崇。“天命”在西周时期最为独特的意义是象征王室政权,只有王室才有资格对“天命”继承,与“天命”沟通。春秋时期“天命”不再仅仅象征着王室的政权,还象征着诸侯国的政权,而“天命”的继承与沟通也不再仅限于周王室,士大夫也可能是天命所归。春秋时期另一个变化是人们开始用理性去解释世界,不过视角是伦理的,将自然与人类社会联系在一起解释。由于解释世界的伦理化,人们对“德”更加推崇,以至于鬼神也受道德束缚。第四章讨论孔子的“德”观念。孔子的“天”具有严肃的宗教性与纯粹的道德性。孔子是殷商以来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以“仁”来解释一切。他认为“仁”不仅是合乎人性的趋向,也是“天”赋予人的使命。“天”是孔子思想中的最终担保,“天”与“仁”相联系使得道德具有了绝对价值。孔子认为“仁”的实践是应当从家庭开始,他成功的以“仁”为枢纽将天、德、历史与个体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丰富深刻的伦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