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辽宁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区系多样性及其与森林植被类型和季节变化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物种多样性研究,共采集到大型真菌标本600余份,273种,通过分类鉴定它们隶属于2门5纲18目52科110属,其中子囊菌门3纲5目11科17属20种,担子菌门2纲13目41科93属253种,其中,新种1个(拟定),中国新纪录3个(拟定),辽宁省新纪录种72个,当地自然保护区新增属28个。按照"Dictionary of the Fungi"《菌物字典》第十版(2008)和"Index Fungorum "在线数据库对物种名录进行了编目。凭证标本均保存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区系成分十分丰富,含有10种或10个种以上的科有11个,分别为口蘑科、伞菌科、红菇科、丝盖伞科、小皮伞科、球盖菇科、粉褶菌科、牛肝菌科、锈伞科、蜡伞科,共计179种,占总数的65.56%;含有5个种以上的属有12个,占总数的10.52%。含5种以上的属为丝盖伞属、小皮伞属、鹅膏菌属、小菇属、丝膜菌属、粉褶菌属、口蘑属、鳞伞属、杯伞属、香蘑属、湿伞属,共有111种,占总数的40.36%;保护区可食用大型真菌资源较丰富,约占总数的42.12%。大型真菌多样性与植物群落和季节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依据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特点,将保护区划分为5个不同群落,分别为类型Ⅰ针阔混交林、类型Ⅱ阔叶林、类型Ⅲ针叶林、类型Ⅳ红松林、类型V桦木林。五种不同类型中大型真菌的数量所占比例分别为64.36%、42.50%、12.36%、3.63%、3.00%。在不同群落类型中大型真菌的发生种类不同,不同植物群落中的大型真菌多样性具有差异性。通过2010年对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的调查研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发生种类和数量与季节变化具有相关性。5月份大型真菌开始出现,如棱柄马鞍菌(Helvella crispa)、灰高脚马鞍菌(Helvella macropus)等大型真菌开始发生;6月份气温回升,小菇属(Mycena)、小皮伞属(Marasmius)等大型真菌大量发生;7-9月份大型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均较为明显,9月份大型真菌的种类和数量达到最高峰;随着降雨量减少、温度的下降和光照时间的增长,10月份大型真菌数量和种类随之减少,下降幅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