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我国农业格局的改变,农产品生产出现相对过剩的局面,农民的“卖粮难”问题日益突显,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收入增幅连年下降。对于农民的“卖粮难”问题,普遍观点认为,是由农业生产出现结构性矛盾引起的,并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这当然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搞不清楚农民“卖粮难”的根本原因,不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的结构性矛盾,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即便是原有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将来还是会出现新的产业结构矛盾,产生新的问题。农民“卖粮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出现问题,落后的农产品流通体制、组织和市场建设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步调不一致。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健全的流通才能继续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安排生产,没有流通的正确指引,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会具有被动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十二五”规划中,稳定物价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要搞好流通。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宏观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愈加明显,流通行业已经从之前的末端行业逐渐转变成为现如今的朝阳产业。农产品流通环节是整个流通环节最薄弱的,流通环节搞得不好会使物价上涨,流通环节过多会造成农产品的浪费。鉴于此,笔者针对农产品流通进行研究。首先,梳理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演变过程,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传统农业轻视流通环节,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市场基础建设落后,农产品信息服务薄弱,等等,给出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提出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方案。限于笔者研究水平,本文着重研究农产品流通体制的两个方面——流通组织和市场体系建设。在研究农产品流通组织方面,借鉴国外发展农产品流通组织的经验,结合我国流通组织存在的问题,给出改革方案。在研究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根据我国流通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意见,并给出相应的改革方案。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附加值;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