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植于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锹里一带的多声部民歌——“歌鼟”(teng)是由当地苗民在宴请、婚嫁等民俗活动及日常生活中演唱的一种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部民间合唱。2006年,“歌鼟”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4号,类别:民间音乐,编号:Ⅱ—23。本文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对靖州苗族“歌鼟”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较为详细的考察、梳理和分析,旨在客观地将“歌鼟”的历史和现状作比较系统的研究,尤其是透视其音乐特征。论文由绪论、“歌鼟”的概况、“歌鼟”的本体分析以及“歌鼟”的保护与发展等四个部分构成。绪论介绍苗族“歌鼟”的相关研究动态,并讨论研究价值、方法以及笔者进行的田野工作。第一章首先,概述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地理方位、村落组织;其次,对靖州苗族“歌鼟”的起源、发展及称谓进行论述,并结合当地人固有的文化观念、审美习性、人文环境等,对苗族“歌鼟”进行较科学的分类。第二章主要对“歌鼟”的本体进行剖析。首先,本人将根据田野工作搜集的一手资料(曲目、唱词、录像、图片等),对“歌鼟”的音阶、调式、旋法、多声部、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细致地分析。其次,将对“歌鼟”的唱词和演唱特点进行分析。第三章“歌鼟”的保护与发展。通过对“歌鼟”的保护与发展的论述,引起各界对我国多声部民歌保护与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