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当代西方互文性理论的视野下审视西川诗歌创作的特点,认为西川的诗歌处在中国古典诗歌、西方诗歌和汉译英诗这三条链锁汇聚后延伸的一个结点上,融合了古今中外众多诗歌作品的创作特点,以“纯诗”、“新古典主义”、“杂语”、“众声喧哗”的异质入诗,展现了其鲜明而独特的互文性特征,触及到了文学的继承与创新这一永恒的话题。西川诗歌的互文性特征,源于他自觉的诗歌观念和“知识分子写作”审美取向,在当代诗歌处于某种困境之际,他的诗歌为亟待寻找出路的诗人打开了一扇大门。论文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视角与研究的现状。第一章以“谱系:西川诗歌互文性特征的外在表现”为题,论述西川诗歌与古今中外文化、文学的谱系关系。首先,阐述了中国新诗的谱系和西川诗歌的创作渊源,梳理了西川诗歌从“纯诗”到“杂语”再到“众声喧哗”的三个流变阶段及其与古今中外诗歌的互文性关系。其次,从字词和句样两方面论证西川诗歌的互文性特征,分析了西川诗歌的浓重的西方宗教文化色彩。第三,在诗歌神韵的层面,讨论了西川作品与李白、杜甫、海子、博尔赫斯等人诗歌之间的互文性关系。第二章以“手法:西川诗歌互文性特征的生成方式”为题,论述西川诗歌对前人文本进行改造转换的方式。首先,讨论了西川诗歌在词语、意象和话语方面对前人文本的“拼贴”手法。其次,阐述了西川诗歌在神韵上对前人文本的“直仿”手法。第三,对西川惯常使用的“戏仿”手法进行分析,认为其在解构经典文本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陌生化的阅读感受。第三章以“诗观:西川诗歌互文性特征的形成原因”为题,分析西川诗歌创作观念中可以与西方互文性理论对话的思想。首先,西川关于诗歌“有效性”和“创造性”的看法,共同指向了对中西古今各种知识文化资源的整合与运化,这是他诗歌创作观念与互文性理论隐含的对话关系。其次,西川提出将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的题材、意象带入当代诗歌,这种强调古今中外对接与融合的创作理念也是他诗歌互文性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第三,西川提出的“逻辑裂缝”、“知识分子写作”等观点,推动了诗意和诗艺的双重创新。论文结语部分分析了“新生代诗歌”的创作困境,阐述了以西川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写作”对于当下诗歌创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