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银行业作为金融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金融支持的重任,银行业的总资产占据了整个金融业总资产的78%而居于主导地位。但我国的银行体系结构不合理,在机构数量上占99%的小型银行类金融机构在存款上仅占全部银行业存款总量的13%,这些小型银行类金融机构历史包袱沉重、经营困难,因而对广大中小企业及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作用有限。而仅占银行业机构数量0.01%的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却拥有全部银行业存款总量的70%。这些大银行基于规模效益、信息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很少甚至不愿将目光投向广大中小企业;再则我国加入WTO已5年有余,承诺开放金融业的5年过渡期已届满。根据《金融服务贸易协议》,2006年末我国已对外开放银行业市场,取消了所有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等方面的限制,国家对商业银行的隐性担保亦将退出。外资银行的进入,无疑对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构成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大银行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纷纷调整各自的经营战略,一方面通过改组、增资扩股以增强资本实力,另一方面将服务对象定位于“大城市、大企业、大行业”。然我国的中小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创造税收、提供就业以及协调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小型银行类金融机构存款资源的不足和大银行的市场定位与战略调整,必将弱化对县域经济及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这对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极为不利。银行体系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甚至可以说没有相对合理的银行体系结构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因而,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关注银行体系结构的合理化问题,在大、中、小比例上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从而提高银行业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在国外,属于中小商业银行的社区银行在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对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改善银行业结构、提高银行业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效率,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在我国发展社区银行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本文旨在基于我国现有银行体系的低效率以及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提出我国发展社区银行及其应关注的几个问题,以此为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实践、更好地发挥银行业对国民经济的金融支持作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首先从社区银行的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入手,介绍了国外社区银行与国内学者对社区银行的界定标准,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银行定义并对社区银行的特征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对社区银行在国外的运行分析,从中找出对我国发展社区银行有益的经验。接着,基于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和银行业的低效率,提出在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必要性,并对在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再次,对在我国发展社区银行面临的障碍与困难进行了辨析。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促进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策略,即:完善社区银行的制度安排;规范社区银行的体制模式;加快社区银行人力资源建设;加强对社区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加快社区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加强同业及银企间的合作,拓宽业务范围;培育社区银行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