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大豆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间的关系。 1、用12份不同年代育成的大豆品种,分析研究了不同年代育成推广的大豆品种随年代进展、产量的提高、光合生理特性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伴随着年代进展,大豆籽粒产量的年增产幅度为20公斤/公顷。产量提高56%,植株光合速率提高57.04%,不同生育时期的研究中,不同年代品种结荚期光合速率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9221,达极显著水平。植株光合速率的冠层分布研究表明当代品种植株光合速率的提高主要是增强了植株下部叶片的光合速率,当代品种比早期品种更具有抗倒耐密的特征。 2、用20份大豆新品种(系),分析研究品种间光合速率、比叶重、光合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叶绿素含量、RuBPCase酶活性及希尔反应活力等七个重要光合生理性状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1)当代新品种(系)间的光合速率存在着较大差异,当代品种的产量主要来自于植株的中层叶片,单位叶片光合速率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不显著,但植株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8。 (2)品种间比叶重(SLW)的变异幅度为46.45%~61.12%。比叶重与产量及光合速率呈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2和0.9280,达极显著水平。 (3)品种间叶面积和叶面积动态有较大差异,高产品种的LAImax时期提早,下降缓慢,即LAImax持续时期长。生育后期的LAI与产量呈明显的正相关,LAImax在5.0~7.0之间与产量呈明显的正相关。 (4)品种间光合势具有显著差异,总变异为171800~223100m2·日/亩,20个品种的光合势与生物产量、经济产量间均呈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280和0.8957,达极显著水平。 (5)不同品种间的叶绿素含量中,90年代品种较50年代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平均提高39%,较70年代品种提高16%。栽培大豆的叶绿素总量较野生大豆低9.65%,但叶绿素b的含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鼓粒期叶绿素含量与产量密切相关,叶绿素a/b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其余项目与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 (6)品种间的RuBPCase活性具有差异,鼓粒期差值为0.748μmol CO2/g fw.h大于苗期的0.514μmol CO2/g.fw.h;品种间差异小于生育阶段的差异;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RuBPCase活性无显著差异。鼓粒期RuBPCase活性与产量关系较为密切,相关系数为0.5031,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7)品种间希尔反应活性具有较大差异88.7~108.9μmol K4Fe(CN)6/mg chl.h,与——光合速率和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04和0.7866,均达1%显著水平。 3、用相同的品种在5种产量水平下研究大豆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同一品种在5种产量水平下单位叶片光合速率与产量水平无关,但植株光合速率和群体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高产水平下的植株、群体的光合速率高,高光合速率时期长。生育前期的叶面积和叶面积系数与产量无关,结荚期以后与产量呈明显正相关。 同一品种在5种产量水平下的比叶重与产量关系总体上为负相关,除在出苗60天 (分枝期)时相关系数为不显著的正相【,其余各期相关系数均为负值。其中出苗30天(三片复叶期)和出苗 75天(盛花期)时负相关性较强,达 5%显著水平。 同一品种在5种产量水平下的单位叶面积内的叶绿素含量在开花后与产量呈现负相关,结荚期(出苗90天)和鼓粒期(出苗105天)负相关系数分别达l%和5%显著水平。但植株叶绿素含量在结荚期(出苗90天)和鼓粒期(出苗105天)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均达5%显著水平。 鼓粒期的RuBPCase d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d.9936)。 4.测定了!0个品种的四种C4k的活性,结果表明,四种C4$j81!li在品种间具有较大差异,特别是PPDK在2个品种的各生育时期叶片中均未检到其活性,仅在荚皮中具有微弱活性。4个品种在新叶中未测得其活性。 大豆嫩叶中C4酶活性很弱,壮叶中较强,荚皮中最强。 大田试验和盆栽试验的 PEPCase活性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6978和 0.672!,达1%显著水平,与植株光合速率呈显著上相关。苹果酸酶活性与产量具有负相关趋势,其它二种酶活性与产量无明显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