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沿海地区的风暴潮灾与国家应对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ojianpku7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大陆海岸线漫长曲折,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广西的北仑河口,全长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长1.4万公里,海岸跨越几大气候带。所以,我国自古以来就是风暴潮灾多发国家之一。与其他朝代相比,明代的风暴潮灾在时空的分布及发生的规律上都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明代国家的防灾减灾措施也有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特征,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史料中的相关记载的分析,探讨明代风暴潮灾的特征及其危害,并重点讨论风暴潮灾下明代国家的应对措施。沿海地区的风暴潮灾是明代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根据相关史料统计的数据,有明一代共发生过83次风暴潮灾中,有40次导致了万人以上的死亡,本书把这40次风暴潮灾定性为特大风暴潮灾。明代的风暴潮灾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集中性,还体现出强烈的突发性和极大的破坏性。其主要危害是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影响沿海经济,破坏海塘和沿岸生态环境,此外还会引发一些次发灾害。明代国家应对风暴潮灾的措施有赈济、抚恤,蠲免,修筑海塘,祭祀神灵等。在国家应对风暴潮灾的过程中也反映出一定的问题。除了国家(政府)的力量外,地方社会在防灾减灾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依赖于宗族与绅士的影响和力量。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与古代相比,我们的灾害预警系统已较为完备,灾害预报水平较为发达,防灾救灾技术更为先进。但是,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严重威胁、对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仍然无法避免。研究明代的风暴潮灾,探讨其特征及发生规律,对于我们今天的防灾救灾工作定会有所启示。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通过考察和分析明代山东临清州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化发展,探讨传统中国晚些时代运河与城市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全文共分三章,约三万字。前言介绍本文选题意义和主要文